近日,网传陕西咸阳礼泉甜桃滞销,因无人收购而倒掉的桃子堆积如山。视频中,大量的桃子堆积路边绵延十几米。礼泉县政府回应称,网传信息过于夸张,当地桃价今年总体偏低但未滞销,视频为外地电商为博同情进行促销。
无独有偶,就在前几天,山西省运城市纪委监委公开曝光了8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海霞在管理单位公章工作中审核把关不严问题”,名列其中。根据通报,王海霞涉及的正是曾经引起公众关注的“‘临猗苹果滞销’悲情营销”事件。
【热点评论】
在互联网营销中,不管是一线生产的农民,还是组织销售和经营的公司,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型。电商时代,你的顾客可能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他购买某类农产品的选择面也天南海北,那种地域化、小范围的品牌认知度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而在这样的转型潮流中,有成功者,自然也有失意者,居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将农民的悲苦遭遇用于营销的做法。
【述背景,表态度】
果农的桃子、苹果滞销,确实是当下的问题,但如果刻意夸大,可能就会涉嫌虚假宣传。特别是如果有电商平台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为其背书,就更是滥用公信力,甚至涉嫌欺诈。临猗县有公职人员被通报批评,就因为它确实触碰到了某种底线。
在悲情营销下,一部分消费者在同情心驱使下而购买“滞销”水果。但是,这终究不合乎正常的市场经营法则。消费者购买水果,不可能不计水果质量,纯粹靠同情心来消费。水果滞销的原因很多,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市场供需的原因,但本质上,水果的销售还是得靠质量说话。悲情营销或许可以侥幸成功一次,但经不起一次次的滥用。
【影响】
对果农来说,短期来看,这种悲情营销可能确实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到商品信息,从而在同情心的作用下促进商品的消费,能够短期、局部提升水果的销量,减轻果农的销售压力。但是长期来看,这种营销策略也会让果农甚至电商产生销售模式依赖,从而不会去开辟新的销售模式,提高销售技能与水平;另一方面,一次悲情营销能够被消费者所理解,但是多次营销势必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最终可能伤及地方水果的品牌形象,降低消费者对于整个行业的信任度,伤及其他的经营者。
对一些电商而言,这种营销策略往往是“无本万利”,完全可以一年换一个地方,而对地方果农来说,这种对于品牌信任的伤害却是长期的。所以,这次陕西礼泉官方的回应中特别强调是“外地电商博同情促销”。
这种悲情营销,对消费者来说势必会造成同情心的过度透支,同时在产品选择上因为考虑其他的因素,最终也会使得自己的购物体验变差。同情性消费也只是一时的,消费者应该与产品销售者共同打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对策】
电商平台应该加强平台监管,加紧建立关于虚构的悲情营销信息的筛选机制。从源头上阻断“悲情营销”乘虚而入的通道。
地方政府应该实事求是地推介地方品牌,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帮助果农打通销售渠道、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之上,而不是想着走“捷径”。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同情心可以理解,但更多的应该尊重自己的需求,维护自身的权益,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同时要对市场上的信息理性甄别。如此才能促使果农或平台转变营销策略,创新销售模式,市场才能更有活力,更加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