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一阵喧嚣的热议,中国国内自然也不例外。国内网络上有叹息者为之哀叹、有无感者无动于衷还有为数不少的快意者感到莫名的痛快。我们认为,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明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缩影,淌过了历史的漫漫长河,每个时代的浪潮都曾经狠狠冲刷过巴黎圣母院的每一块砖瓦,每个时代的看客都在这方土地留下呼吸,留下见解,留下独属于自己和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雨果那部荡气回肠的同名著作,到如今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的慕名者,巴黎圣母院从开始建造的那一刻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日益增多的砖瓦,日益拔高的大楼,日益展开的双翼,它更代表着法国文明的精粹,世界文化的交融,代表着每一次修缮时过往与现代的交汇,代表着每一次参观时看客与历史的碰撞。后来者为巴黎圣母院注入的人文情怀,是巴黎圣母院永葆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历史建筑及其背后承载的艺术与文明,并不分国界。建筑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砖瓦的叠加和堆砌,更是文明与情怀的缩影与展现。从人类文明的宏大视角高瞻远瞩,提醒我们比仇恨更重要的是交流与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孤立的,对待艺术与文化,我们更应该拥有全球化眼光。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曾怒斥火烧圆明园是英法两国政府的强盗行为,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中他指出:“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特农神庙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毫无疑问,不管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圆明园,都是一个国家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我们由巴黎圣母院黄昏时分的一场大火,不由自主联想起了有关圆明园的悲怆历史,虽然两场事件的历史背景天差地别,但无疑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创。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兼具着传承者和缔造者的双重身份,每个人的力量都不应该被忽视。不论是伟大的诞生,还是可惜的消损,我们都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看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