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每天凭着惯性去做工作,是不好的,不仅很累,而且效率很低。
成为心理学家,就是要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也就是说,班主任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根据学生细微的表情、神态、精神面貌就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换句话说,班主任应该善于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向自己敞开心灵的大门。
班主任要成为会讲故事的高手
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不愿听说教,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但“教育意识”的体现一定要润物无声,讲故事最能自然而然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把自己放进故事里。首先,班主任要善于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学习经验,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学生时代的成功和教训……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
但班主任很多时候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因此,所谓“把自己放进故事里”,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汇在故事之中。永远不给学生讲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是我的教育信念之一。
要自然切入。给孩子讲故事,就是追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因此,最忌讳一本正经的开头,一定要自然切入。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
要善于展开。一些老师讲故事总是干巴巴的,自然达不到讲故事的效果。决定故事讲得有感染力,其中有一个重要点,就是要学会“展开”,善于描写。
要有曲折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故事平铺直叙,故事自然索然无味。会讲故事的老师,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曳多姿;而对于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会被讲得一马平川。
让学生走进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组织他们讨论,或者让他们推测故事的发展以及结局等等。有一年我在课堂上讲雨果的《悲惨世界》,讲主人公冉·阿让如何战胜自己。我就问同学们“战胜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看法,我抓住他们的答案追问,同学们又会纷纷发言……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在思考:“我”如何战胜自己?
班主任要处理好和任课老师的关系
一个班要搞好,班主任是关键,但仅仅靠班主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整合教师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和任课老师处理好关系,也是一个班能成为班集体的最重要原因。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相处,第一重要的,就是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上的和谐协调。
还要真诚欣赏,并把自己的欣赏变成学生的欣赏。班主任处于中心地位,往往更容易被学生们关注和尊敬,相比之下,任课老师和学生接触相对少一些,则容易被学生们忽略。班主任就要善于通过点点滴滴的发现,让学生们也像爱班主任一样爱所有任课老师。比如,新年前夕,我让学生们给任课老师写贺卡。另外,我留心任课老师的生日,暗中让学生做些准备,给过生日的老师一份小小的惊喜与感动。
班主任要提高教育科研素养
人们常说,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教育讲师。那么,青年班主任应怎样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修养呢?
乐于请教。向中老年班主任以及其他班主任请教。学习的重点还不在于其具体的做法,而是悉心领会其教育思想和带班艺术。向学生请教。及时了解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批评。
勇于思考。不迷信。敢于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教育理论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善于发现问题。每天都会遇到的教育问题,正是一个个研究课题。对一些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广泛阅读。青年班主任无论多忙,都不可忽视广泛的阅读。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著。选择某一位或某几位教育家的著作作系统阅读,重点研究。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观点、动态的教育报刊。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
善于积累。一是积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四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等。
勤于写作。写什么?一是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二是教育笔记: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做法,对“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等等。三是教改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班主任工作总结等材料。四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体会写成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