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全国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考题:《定风波》

发布时间:2024-05-08 20:24     浏览量:28

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我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通过回顾苏轼的诗句来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执着专情的丈夫,“老发聊发少年狂”,他是意气风发的猎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是思乡思亲的游子。那他是谁呢?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苏轼。面对遭遇的狂风骤雨,他又展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让其在听教师范读后,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根据PPT展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然遭遇风雨。然后让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理解序的内容与作用。综合学生回答得出: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即诗人和朋友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和写作缘由。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本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比如:“定风波”是词牌名,“已而是”不一会儿的意思,“芒鞋”是指草鞋,“吟啸”是吟咏长啸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听课文音频,并顺势提问:词分为上下两片,每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归纳出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上片,小组合作探究出重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明确:上片“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天气。“莫听”是不要听,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何妨”:不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吟啸徐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竹杖芒鞋”,这是当时的装扮,比“马”还要轻,是一种轻松的心态。“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接着让学生齐读下片,再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重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由小组代表展示重点探讨结果:“斜照”突出雨过天晴。“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是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对全词中重点的地方梳理之后,小组讨论“从词的下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经过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得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的结论。

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本词,之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综合学生发言之后得出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平常生活中的旅途遇雨这一件小事,写出了面对人生困境路途中的风雨和被贬失意的人生风雨的洒脱与旷达。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组织朗读比赛,由小组各派一个代表,由学生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注意字音、停顿、重音、情感等。

(五)小结作业

我会总结如下: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谈及人生的哲理,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最后我的作业为:搜集关于苏轼的事迹,下课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