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我的教学。
(一)导入新课
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全校学生的成绩汇总表格,提问学生求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以现有的知识积累不难答出可以通过把所有学生的成绩相加再除以人数得到。随后我会继续追问,“我们可以通过笔算或计算器来求出平均分,但是耗时耗力,也难以保证其正确性。我们是否有其他更高效准确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呢?”由此引出新课。
之所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地胜负欲,喜欢去挑战困难,在课堂伊始就给学生展示一个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
(二)新课讲授
本课以求出平均身高这个任务为主线,进而学习单元格地址、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的。
1.了解单元格地址
我会组织学生上机观察工作表并阅读教材,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即工作表的结构和单元格地址的表示方法。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补充讲解单元格地址的功能,即单元格地址可以作为计算的元素参与计算,并能实现计算结果随着单元格内容改变而改变。
2.使用公式
我会讲解公式的作用和功能,并上机演示利用公式计算工作表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的操作方法,同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在操作完毕后,我会提问学生公式法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填充柄”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只有鼠标移动到单元格鼠标形状呈现黑色实心的十字符号拖动填充柄,才能实现填充功能。随后我会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限时5分钟,上机操作并探究使用填充柄填充的公式和最初公式存在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学生同时进行总结,即当单元格的引用是相对引用的时候,使用填充柄进行填充,可以实现复制公式的操作,并且单元格地址也会发生相对变化。
3.使用函数
我会讲解公式法的局限性,即不适合处理数据量大的数据,随后说明函数能够解决该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函数的含义。在学生明白函数就是一些预先定义的公式后,我会布置任务,组织学生相邻四人为一组,上机操作,时间为5分钟,完成计算平均身高的任务。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同学上台演示讲解。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基本认识了公式和函数后,我会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上机操作并认识一些常用函数,思考其功能。然后在学生探究完成后请学生代表回答其发现。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总结,如:我提问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注意事项。学生说出书写函数和公式之前要先写等号。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特点,我设置的作业为尝试利用公式和函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