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全国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考题:《苏武传》

发布时间:2024-04-18 15:58     浏览量:23

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2.解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四、课堂小结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