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播放歌曲《喀秋莎》,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来自哪个国家?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名叫《喀秋莎》,是前苏联的一首战争时期的歌曲,带有浓烈的苏联音乐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苏联歌曲,顺势导入新课——《玛丽诺之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同步介绍歌曲创作背景:《玛丽诺之歌》是苏联电影《蜻蜓姑娘》的插曲,又名《蜻蜓姑娘之歌》。玛丽诺是集体农庄女庄员,整天唱歌跳舞到处游荡,后来成为优秀的养鸡姑娘。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提问学生: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给你怎样的情绪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女声独唱作品,整体听起来比较活泼。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提问学生: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8个小节,第二段5个小节,第三段从色彩块开始一直到结尾。
2.教师播放歌曲的第一段,提问学生:这一段歌曲旋律、节奏、情绪分别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乐段节奏舒缓,旋律柔和优美,描绘了“蔚蓝天空”“玫瑰花开”等许多美好的意向,表达了柔和抒情的情绪。
3.教师播放第二段歌曲,提问学生:第二段的节奏和情绪有什么特点?
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乐段节奏相对密集,个别音使用了临时升记号,使歌曲带了点俏皮、活泼的味道。
4.教师播放第三段歌曲,组织学生讨论:第三乐段与之前的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乐段是副歌部分,节奏更紧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衬词“啊巴代里代里”的全段演唱就像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唱,更似姑娘欢乐的歌声,淋漓尽致地表现玛丽诺无忧无虑的性格。
5.教师带领学生哼唱色彩块部分的旋律,把握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6.教师带领学生将“啊八代里”等歌词带入演唱色彩块部分,提示学生要唱得轻巧、富有弹性,进一步体会衬词与旋律结合的特色,唱出苏联歌曲的风味。
(四)巩固提高
教师给学生8分钟,以音乐小组为单位用“铃鼓”“串铃”等奥尔夫乐器为色彩块部分编创节奏。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后,教师呼吁学生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热爱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课后作业:搜集苏联的其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