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全国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考题:《红烛》

发布时间:2024-04-21 17:06     浏览量:6

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红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四首诗歌中的第二首。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该单元的课文作于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青春价值。该单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来思考作品的表达与思想,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经验积累探讨“青春的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理想。

高中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综合体现。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梳理诗歌层次结构,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

2.理解红烛意象表达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3.能够结合自身经验,理解“青春的价值”;

4.学会运用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尝试写作诗歌。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以诗歌中的情感矛盾为抓手,探究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诉求。难点是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学习过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和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因此他们对闻一多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红烛》。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高一年的学生处于潮气蓬勃的青春期,初步入高中的他们对“青春的价值”可能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红烛》的写作背景处于军阀混战、社会混乱的时期,表达的是诗人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处于黑暗时期的诗人认为并遵守和践行的“青春的价值”。虽然作品年代久远,但红烛的精神却长久不息。因此,教学需结合当代背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对“青春的价值”下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青春不只是各种书本知识点的累积,更是对自我理想的追求。

三、说教学方法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通过指导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同时创设情境,以一系列问题,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我会先给学生播放《七子之歌》的音频,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这首歌是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作词的。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然而他回国所看到的,是祖国母亲的七块土地被列强野蛮占领,于是诗人悲愤的写下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并广为传诵。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 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是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爱国诗歌,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诗。由此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诗歌,结合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随后,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感受朗读的情感以及诗歌节奏的停顿。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组员之间互相纠正。

然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由此引导学生理解闻一多先生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