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81

发布时间:2022-07-20 3:55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对资本这一概念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同理解。一种是继续把“资本”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阶级属性概念,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一种是把资本作为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自然属性概念,即单纯的经济概念,用来研究“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后者称为现代资本概念。
这段话中,20世纪“资本”这一概念是指:

A:阶级属性概念与自然属性概念

B: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资本概念

C:阶级属性概念让位于经济概念

D:不断拓展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自20世纪以来,人们对“资本”这一概念的两种理解——一种是阶级属性概念,一种是自然属性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并列的,并不存在谁让位于谁的问题,故C项错误。“资本”的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使用时的不同理解,并不存在拓展的内容,故排除D。B项仅提到了自然属性一个方面,不全面。故本题答案为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许多好书的价值仅限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它们没有展示出那种      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源于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人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讨论各时代、各地区的人都要      的问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如既往 解决

B:历久弥新 考察

C:一唱百和 思考

D:经久不衰 面对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句子前后一致性的原则解题。由“限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没有”可知,第一空应填一个表示“持久”的词语,B项中“历久弥新”与D项中的“经久不衰”均符合题意,而“考察”一词与“问题”不搭配,所以排除B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我们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是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根据文段推断,中国要在世界范围发挥文化影响力,最该倡导的做法是:

A: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或者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覆盖或同化他国思想,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发育中国文化根苗,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同他国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D:接受西方思想,拿来外国做法,完善、改造和发展世界文化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可知,最该倡导的方法应是“参与其中,共同解决”,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体现了这一点,当选。A项不是发挥文化影响力的根本方法,排除。B、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9题

4、【言语理解】如果仅仅将农村示范点建设成供人参观、应对检查的门面工程来扩造,则与示范点建设初衷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相径庭

B:不谋而合

C:南辕北辙

D:不约而同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句意为如果仅将农村示范点建设成供人参观、应对检查的门面工程实际上与示范点建设的初衷是相背离的。“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填入与句意相悖,排除B、D两项。与“大相径庭”相比,“南辕北辙”体现的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的意义更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5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4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

5、【言语理解】

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________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而人们之所以________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海纳百川 否定

B:千姿百态 反感

C:兼容并蓄 质疑

D:独树一帜 排斥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由后文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可知,设空句说的是中国的建筑风格不是封闭、排外的,而是能够吸收“洋建筑”的风格特点的。“海纳百川”比喻心胸宽广,包容一切,形容中国建筑对“洋建筑”的吸收不恰当,排除A。“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独树一帜”比喻自有一种风格,自成一家。两词都与文意不符,排除B、D。“兼容并蓄”指把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收容包罗进来,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二空,“质疑”填入句中,指人们对当下西式建筑热的态度,能够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对应,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

6、【言语理解】为了进一步探索乌龙茶香气的酶促形成,团队成员系统研究了乌龙茶香气的酶促形成与胁迫的关联性。通过筛选各类胁迫因子,发现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损伤和低温胁迫是诱导茶叶香气酶促形成的关键胁迫因子。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做青阶段的连续损伤可诱导来自不同生物合成路径的香气物质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促使这些香气物质的蓄积。此外,低温和损伤双胁迫对这些香气物质的合成具有显著协同效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乌龙茶香气的酶促形成主要与胁迫相关

B:做青阶段连续损伤可诱导香气物质的蓄积

C:胁迫使香气物质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升高

D:损伤和低温是香气酶促形成的关键胁迫因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研究团队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研究了乌龙茶香气的酶促形成与胁迫的关联性,其目的是进一步探索乌龙茶香气的酶促形成,其后的内容都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故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是在说明乌龙茶香气的酶促形成与胁迫的关联性。A项与此相符。B、C、D三项均是研究中的具体发现,是为了佐证文段首句的观点,非文段重点,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6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7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2题

7、【言语理解】当群体成员凝聚力很高时,群体成员倾向于让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保持一致,而其他有争议、有创意甚至更客观合理的观点则会遭到忽视或压制。这可能会导致群体做出不合理甚至很糟糕的决策。类似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在网络民意表达过程中。人们更可能被吸引到自身意见一致的论坛中,并在其中不断加深自己原有的观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群体迷思,形成不正确的却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占优势的意见,出现不同意见者“被代表”和把持言论的情况。
这段文字给政府管理的启示是:

A:网络舆论未必能够代表网民的真实想法,政府征求民意时应对此有所甄别

B:网络民意表达存在虚假性,不适合作为政府征求民意的渠道

C:网络空间匿名性造成网络民意容易被操控,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控

D:政府在通过网络征求民意时,应当少说多听,允许不同意见乃至质疑的声音存在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当群体成员凝聚力很高时,群体中有争议、有创意甚至更客观合理的观点会遭到忽视或压制,进而导致群体做出不合理的决策的现象;然后由此引出网络民意表达中的类似现象——可能产生群体迷思,“形成不正确的却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占优势的意见”,网络民意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由此可知,网络舆论未必能够代表网民的真实想法,政府征求民意时应对此有所甄别,A项正确。
B项,网络民意不一定能代表所有网民的意见,但不能推出其具有“虚假性”,且“不适合作为政府征求民意的渠道”过于绝对。C项强加因果,文段未提及“匿名性”与“被操控”的因果关系,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控”无法推出。D项的“少说多听”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12题

8、【言语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求知有了更便捷、更有效率的渠道。但是,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为了粘住市场,基本都是免费向网民提供有关的资讯和知识,这养成了网民对互联网的免费消费习惯,对于网上阅读需要付费还不能适应,甚至有所抵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知识付费APP在市场推广方面并不顺畅。但是,正是在推广过程中,这些APP逐渐使知识显示了它的市场价值,而且由于新技术的普及,相比于传统的授课和著书,它一方面为知识提供者赢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为知识消费者节省了大量费用。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互联网知识付费:

A:为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双赢

B:其发展有赖于新技术的普及

C:使人们认识到了知识的市场价值

D:逐渐改变了网民的传统消费习惯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一种现象,即人们因为习惯免费使用互联网上的资讯和知识,对于网上付费阅读模式还不能适应甚至有所抵触,因此一些知识付费APP在最初推广时并不顺利;接着又通过“但是”进行转折,说明正是这些付费APP使知识显示了它的市场价值;最后又从“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消费者”两个角度进一步说明在互联网付费模式下知识所具备的市场价值。
A项,文段强调的是互联网知识付费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了知识的市场价值。“为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双赢”并非论述重点。且“商家”与文段的“知识提供者”非同一概念,排除。
B项,“新技术的普及”只是互联网付费模式下实现知识本身市场价值的一个推动条件,并非论述重点,排除。
C项,“使人们认识到了知识的市场价值”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当选。
D项,脱离了“知识付费”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0题

9、【言语理解】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空间和时间都不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人们可以立刻进入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凭借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为同一个瞬间。
下面对“网络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依托于信息技术革命,即信息实现大量储存和高速运转

B:网络社会的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固定的,人们感受的是“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

C: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间感受,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同一个瞬间展开

D: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感受,人们在同一时间里,既可以在这个空间,又可以在另一空间

正确答案:D

解析:文中说“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说的是“感受”是可以立刻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不同的空间,而不是在一个时间里同时“身处”两个空间。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古往今来,没有一场真正的根本性变革,不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真正的根本性变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

A:怎能会有

B:怎能没有

C:可能会有

D:可能没有

正确答案:B

解析:原句是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肯定了“真正的根本性变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怎能没有”是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