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作茧自缚:化蛹成蝶
A:灯蛾扑火:化羽归尘
B:雨润花开:春华秋实
C:鱼翔浅底:鹰击长空
D: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正确答案:D
解析:蚕作茧自缚后才能化蛹成蝶,二者是条件关系。
A项,飞蛾扑火指灯蛾飞扑向烛火;化羽归尘指化作羽毛,归入尘土。二者不是条件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雨润花开指雨水充足花朵开放;春华秋实指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二者不是条件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鱼翔浅底和鹰击长空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凤凰浴火后才能涅槃重生,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付出:收获
A:下雪:路滑
B:洪水:瘟疫
C:
犯罪:惩罚
D:
入虎穴:得虎子
正确答案:D
解析: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A项不一定是下雪才会路滑,B项瘟疫也不一定是由洪水引起的,C项不只是犯罪才会受到惩罚。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赵、钱、孙、李四个人中既有大人也有小孩,给他们称体重时,赵、钱两人的体重几乎等于孙、李两人的体重;将钱、李对换一下,赵、李两人的体重明显大于孙、钱两人的体重,并且赵、孙两人的体重还小于钱的体重。
根据题干信息,下面哪项是赵、钱、孙、李的体重的正确排序(由重至轻)?
A:李、钱、赵、孙
B:李、钱、孙、赵
C:钱、孙、李、赵
D:钱、赵、李、孙
正确答案:A
解析:采用排序法。根据题干可以知道,赵+钱=孙+李,赵+李>孙+钱,由此可以推出李>钱,赵>孙;又因为赵+孙<钱,所以四个人的体重由重到轻就是李>钱>赵>孙。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判断推理】思维内容障碍是妄想思维内容没有或缺乏事实依据,难以动摇,与病人的社会地位和文体水平不相称的病理信念,就是所谓妄想,妄想是精神病确定无疑的征象。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的是:
A:罪恶妄想
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
D:被控制感
正确答案:B
解析:思维内容障碍的定义要点:妄想思维内容没有或者缺乏事实根据。
A项,罪恶妄想符合思维内容障碍的定义要点,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B项,思维散漫是思维形式上的缺乏联系,不符合定义要点,不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C项,被洞悉感符合思维内容障碍的定义要点,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D项,被控制感符合思维内容障碍的定义要点,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44题
5、【判断推理】布利丹效应源自法国哲学家布利丹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驴子外出觅食,发现两堆相距不远的草料。东边是一大堆干草料,西边是一小堆新鲜的嫩草。驴子很高兴,跑到大堆干草料处,刚要吃,突然想西边草料那么新鲜,肯定好吃,不去可能会被别的驴子吃掉。于是它就跑到嫩草堆前,刚要吃又想,这堆草虽然很嫩,可别的驴子把那一大堆干草料吃光的话自己就要饿肚子了,还是回去吃干草吧!就这样来来回回,这只可怜的驴子,最后饿死在草堆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布利丹效应的是:
A:弈者举棋不定,终之败矣
B:一山望着一山高
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正确答案:C
解析:布利丹效应指犹豫不决、难做决定的现象,也体现出欲望是无限的,总也无法满足。
A项,“弈者举棋不定,终之败矣”的意思是下棋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失败,体现了犹豫不决、难做决定,符合定义。
B项,“一山望着一山高”是指不知足,得到了还指望另外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体现了欲望是无限的,符合定义。
C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并未体现犹豫不决或欲望,明显不符合定义。
D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意思的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体现了欲望是无限的,总也无法满足,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
6、【判断推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具有稳定性、分配性、转移性等特性,其中注意的转移性是指一个人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者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者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情境中体现了注意的转移性的是:
A:李女士可以一边做饭一边听收音机中播报的新闻节目
B:刘先生在大会做完工作汇报,立刻开始写工作计划
C:王先生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业余活动中都能做到全神贯注
D:张女士正在读报纸,忽然被窗外传来的争吵声所吸引
正确答案:B
解析:注意的转移性的定义要点:①主动地、有目的地;②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
A项,做饭和听收音机是同时进行的,不符合要点②,排除。
B项,做完工作汇报,立刻开始写工作计划,是主动地、有目的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调整到另一个,体现了注意的转移性。
C项,工作和业余活动中都能全神贯注,不涉及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未体现要点②,排除。
D项,张女士是被动地转移注意力,并非主动地、有目的地,不符合要点①,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7、【判断推理】垃圾:环境
A:雨水:庄稼
B:紫外线:皮肤
C:网络:学生
D:根瘤菌:大豆
正确答案:B
解析:垃圾对环境有损害。
A项,雨水帮助庄稼生长。
B项,紫外线对皮肤有损害。
C项,网络对学生有利也有弊。
D项,根瘤菌有利于大豆吸收营养。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1题
8、【判断推理】世界卫生组织迄今为止发布的首份预测自杀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0万人自杀,自杀是2012年全球30岁至49岁人群死亡的第五大原因,也是当年全球15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研究发现,许多自杀行为都与某种形式的关系中断有关——一些人得不到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护理,甚至与整个社会脱节。
据此,可以推出:
A:人际关系对预防自杀至关重要
B:花更多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预防自杀
C: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更容易选择自杀
D:自杀是全球青年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题干中说许多自杀行为都与某种形式的关系中断有关,说明某种形式的关系中断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因此人际关系对预防自杀至关重要,该项正确。
B项,社交媒体的作用在题干中并未涉及,该项无法推出。
C项,题干中说一些自杀的人是因为得不到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护理,并未明确这些人罹患精神疾病,该项无法推出。
D项,题干中说“自杀是2012年全球15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该项并未明确时间阶段,且青年的范围过大,该项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双核家庭:指夫妻双方婚前都曾是各自家庭中的“核心”(独生子女),婚后都不知道该如何以“非核心”的方式行为处事,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两个“核心”。
下列属于双核家庭的是:
A:新婚的小王与小刘仍都带着独生子女时的逞强个性,互不相让
B:逢年过节,老周夫妇都把各自的兄妹请到家中团聚,其乐融融
C:小张与小李均是独生子女,两人组建家庭后,夫唱妇随,相敬如宾
D:小许对娇妻的事事好强感到有些压抑与不快,新婚的甜蜜日渐淡化
正确答案:A
解析:双核家庭的定义要点:①婚前都曾是各自家庭生活中的“核心”(独生子女);②婚后都不知道如何以“非核心”的方式行为处事。
A项,小王和小刘婚前都是独生子女,符合要点①;两人婚后仍个性逞强,互不相让,即不知道如何以“非核心”的方式行为处事,符合要点②。
B项,老周夫妇各自都有兄妹,即两人婚前并非独生子女,不符合要点①;家庭氛围其乐融融,不符合要点②。
C项,小张与小李婚后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不符合要点②。
D项,只是小许对妻子的看法,但并未说明小许和妻子婚前是否为独生子女,没有体现要点①。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62题
10、【判断推理】根据经济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年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下时,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会明显增强。但是,一旦年收入达到10000美元以上,即使经济持续繁荣,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家庭成员幸福感的增强却很缓慢。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推出:
A:年收入不足10000美元的家庭可能会更加幸福
B:研究显示,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C:调查表明,幸福感随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D:收入1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将面临幸福感危机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的细节信息:①年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下时,收入增加幸福感明显增强;②收入达到10000美元以上时,收入增加幸福感缓慢增强。
A项,根据细节信息①可知,家庭幸福并不是因为年收入不足10000美元,而是因为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下时,收入增加使其更加幸福,不能推出。
B项,根据细节信息①②可知,收入增加幸福感也增加,所以幸福感与金钱有直接关系,不能推出。
C项,根据细节信息①②可知,收入增加幸福感也增加,所以幸福感随家庭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推出。
D项,根据细节信息②可知,收入1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强很缓慢,即使缓慢但幸福感依旧增强,并不存在幸福感危机,不能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福建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5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5年青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5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6题,201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5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5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5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