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1

发布时间:2022-07-05 16:37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非常伟大。他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彼岸。
下列表达有误的是:

A:莱伊恩的阻力来自于他并不出色的建筑才能

B:伟大表现在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C:莱伊恩做到了给自己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

D:工作没有惊人成绩也不妨碍一个人成为伟大的人

正确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讲莱伊恩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出色的建筑才能,而在于他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遭遇到阻力也要想办法走向成功。从题干“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彼岸”说明B是符合题意的,排除掉。“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说明C也符合题意,排除掉。“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非常伟大”说明D也是正确的,排除掉。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交流是复杂的艺术,有声语言并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方式,辅以动作和面部表情,可以使表达生动形象,也折射出历史和文化智慧的光芒。各民族间的形体语言,有的形式和意义相同(如握手致意),有的虽然形式相同,意义却________。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就可能产生误会,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辕北辙

B:针锋相对

C:截然相反

D:纷繁复杂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却”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前句的“相同”意义相反,表示不同的意思。“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多用于辩论;“纷繁复杂”侧重多而复杂。据词义排除B、D。“南辕北辙”和“截然相反”都有不同的意思,但“南辕北辙”强调行动和目的相反,与句中说明形式相同,意义相反的语境不符,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2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2题

3、【言语理解】      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一个星期没有离开过设计室,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溺

B:沉沦

C:沉陷

D:沉浸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含有贬义的“沉溺”、“沉沦”不符合语境,故可排除A、B两项;“沉陷”指地面或建筑物的基础向下陷,显然词义不符合语境,可排除C项;“沉浸”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符合“他……一个星期没有离开过设计室”的语境,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如果我能活到________的老年,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未必已进入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________的古老钟楼,仍将________在金色的阳光中,发出在我听来是如此熟悉的钟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发苍颜 饱经世故 矗立

B:白发苍苍 饱经风霜 兀立

C:白发苍髯 历经沧桑 直立

D:鹤发童颜 沐雨栉风 耸立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饱经世故”指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沐雨栉风”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二者均不能用来修饰“古老钟楼”,排除A、D。
第三空,“兀立”指笔直地挺立,与“直立”意思相近,但比较而言,“兀立”给人的视觉效果更突出,用在此处更能形容钟楼在历经风雨后仍然醒目地挺立在金色阳光中的意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5、【言语理解】①他家的宠物狗贝贝可难   了,像小孩一样爱挑食。
②在韩剧《渊盖苏文》里,唐太宗被弓箭射成了独眼龙,很明显   了我国历史,颠倒黑白。
③现代大部分国家都认同   的重要,虽然他们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它的好处在于能防止由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伺候 篡改 法治

B:侍候 篡改 法制

C:伺候 窜改 法制

D:侍候 窜改 法治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②句。“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指文字上有所改动,无贬义。结合文中的“颠倒黑白”可知,作者对韩剧里的情节持否定观点。“篡改”契合作者的感情色彩。排除C、D两项。再看③句。“法制”指法律制度的总称,“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由后文“防止由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可知,只有依法治国,使法律在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故③句应填“法治”。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尽管幼儿园老师反复叮咛,我的孩子总难以养成临睡前刷牙的习惯。我做出样子,希望他能模仿;我给他讲道理,临睡前刷牙甚至比清晨更重要,但总难以奏效。后来,我在他临睡前给他讲一个故事,并要求他听故事前去刷牙。几周后,每天晚上临睡前,只要我一拿起故事书,他就会立即去刷牙。
以上对上述家长意见概括最恰当的是:

A:喜欢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家长应学会这一点对孩子进行有益的诱导

B: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比幼儿园老师更有效,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更具爱心

C:榜样比说教对幼儿更有效

D:孩子的习惯是靠重复某个行为养成的,即使他们并不理解这一行为的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我做出样子,希望他能模仿;我给他讲道理,临睡前刷牙甚至比清晨更重要,但总难以奏效”可知C项是错误的。A项观点过于片面。B项观点不能由原文推出。D项概括最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读了大量的唐代诗人传记之后,发现中唐以前的诗人大多为狂傲之士,自炫、自夸、自矜、自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杜甫应该是一个温厚谨重的人,但自夸起来一点也不含糊:“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家耳熟能详。“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然出自杜甫笔下,却与李白的个性可谓合榫合卯,堪称知音。
根据文意,作者对李杜诗中表现出的狂傲之气:

A:并不意外

B:十分欣赏

C:略有微词

D:有褒有贬

正确答案:A

解析:由首句“读了大量的唐代诗人传记之后,发现中唐以前的诗人大多为狂傲之士,自炫、自夸、自矜、自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知,作者认为李杜诗中有狂傲之气并不意外,A项正确。文段只是介绍了中唐之前诗人狂傲之气的现象,并没有批判,没有贬义,据此可排除C、D。而B项的十分欣赏之意文段也没有明显体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3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3题

8、【言语理解】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________中牢记初心使命,在________中不断修炼自我,在________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思践悟 细照笃行 知行合一

B:细照笃行 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C: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细照笃行

D:细照笃行 知行合一 学思践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学思践悟”的意思是学习并思考,再通过实践去体悟。“细照笃行”侧重像照镜子一样,深入查找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行动进行改进。与“牢记初心使命”相照应,“学思践悟”强调的“思考”“体悟”比“细照笃行”强调的“行动”更合适,排除B、D。第二空,与“知行合一”相比,“细照笃行”更能体现自我的完善,即“修炼自我”,排除C。验证第三空,“知行合一”填入与“主动担当作为”搭配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9、【言语理解】畲族民歌舞蹈________,畲族传统手工艺别具一格,畲族饮食节俗古朴有趣,畲族的语言医药________。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差异,奠定了畲族文化的特殊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匠心独运 另成一派

B:生机盎然 自成一家

C:别具匠心 异军突起

D:独树一帜 自成一体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这些独特的……”可知,题干第一句话是从民歌舞蹈、手工艺、饮食节俗、语言医药方面论述畲族文化的独特性,故横线处所填词语应强调“独特”。则B项的“生机盎然”、C项的“异军突起”不符合要求,排除。“匠心独运”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两者相比,前者强调心思精巧,后者强调独特、自成一家,后者更契合题目。
第二空,“自成一体”填入符合畲族语言医药非常独特的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

10、【言语理解】24.一些法学者缺乏对(       )在技术层面展开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对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的批判,喜欢大的宏观理论而厌恶所谓的雕虫小技,这是对法律人集体经验和智慧的(       )。

A:法制 漠视

B:法制 敌视

C:法治 漠视

D:法治 敌视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制”指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法治”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式。与其后“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相对应,第一空应选“法治”;“敌视”词意过重,用在此处不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