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通过保护产权形成________,“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使全社会创新活力________,创新成果涌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吸引 释放
B:刺激 膨胀
C:促进 凸显
D:激励 迸发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可知,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使产权人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鼓励创新。“吸引”指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促进”指促使前进,推动发展;“刺激”指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均未体现“鼓励”之意,排除A、B、C。“激励”指激发鼓励,为管理学术语,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填入最符合句意。代入第二空验证,“活力迸发”搭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8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8题
2、【言语理解】东北文化有好的一面。东北人仗义、大气、敢拍板,但东北人在商业上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爱干小事儿,不爱弯腰,从来不爱干让人瞧不起的事。东北人不如南方人细腻、敢冒险。我们很多时候有雄心壮志,但落地的时候瞧不起那些辛苦的工作,看不上最低微的工作,我们老想干大事,不想干小事。要创业,就要有冒险精神,我们要肯干小事,干别人瞧不上的工作,一点一点地创业,这是成功的基础。任何事儿,有小成功,才有大成功。
与这段文字主旨无关的名言是:
A: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B: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C: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东北人不爱干小事的弱点,引出有小成功才有大成功的观点,并以此激励人们要肯干小事,不要瞧不起低微工作。B项的“业无高卑”、C项的“不宜妄自菲薄”、D项的“积跬步”均强调要从小处着眼,与文段主旨相关。A项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与文段主旨无关。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根据上述文字,对其描写对象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①图案美丽 ②形象生动 ③美不胜收 ④神态逼真
⑤场面宏伟 ⑥不断创新 ⑦没有重复 ⑧没有刻板
A: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
C:①④⑥⑧
D:②③⑥⑧
正确答案:B
解析:可根据文段中对对象的描述判断其特点。“禽鸟”可以概括为“形象生动”,“雕塑”可概括为“神态逼真”,“场面”可概括为“场面宏伟”,“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各种公益组织和项目________,在运行中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爱心捐赠是否基于自愿?项目运作是否足够规范?信息披露是否透明专业?这些无不在________着大大小小的公益慈善组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质问
B:司空见惯 考验
C:层出不穷 拷问
D:不断涌现 质疑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司空见惯”表示见得多了就不觉得新奇,主语一般为人,用在这里不恰当,排除B。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程度应较重,“拷问”与“考验”“质疑”相比,程度更重,更能体现公益慈善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1题
5、【言语理解】父母要想让孩子接受更加大胆的早餐,就得自己也这样吃。孩子在子宫里时就开始品尝腌蛋和豆酱的味道了,出生后婴儿会喜欢他们在子宫里________过的食物,科学家称之为产前味道学习。但孩子们天生会喜欢某种东西并不等于他们的舌头第一次________到它时会很愉悦,网上有很多韩国婴儿第一次吃到泡菜时抓舌头甚至________的视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应 接触 推拒
B:感受 碰触 摇头
C:接受 品尝 拒绝
D:接触 体验 哭泣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空,由“甚至”可知,所填词语应与前句的“抓舌头”构成递进关系。“抓舌头”暗含了不喜欢、拒绝的意思,所填词语应表示拒绝的程度更重。只有“哭泣”与此相符,且与“婴儿”的角色契合。
验证前两空,填入“接触”“体验”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1题
6、【言语理解】道德楼宇的重建,除了靠制度地基,更要靠个体道德践履的“________”。因为,道德构筑,需要你我他的身体力行,在公德的修复链中,没人能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锦上添花 置身事外
B:大兴土木 独善其身
C:添砖加瓦 抽身其外
D:聚沙成塔 明哲保身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与前面的“楼宇”“地基”相呼应,第一空应填入一个表示建筑的词语,A项与此不符,排除。“大兴土木”本身含贬义,与句子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B。
第二空,句意是说道德构筑需要所有人的参与,“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问题的处事态度,与句意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59题
7、【言语理解】目前江西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2位,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建有99个公园,其中国家级35个,居全国第1位,拥有自然保护区156个,其中国家级8个,列全国第2位,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优势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极强后劲。
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A: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B:江西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C:江西森林生态资源丰富
D:绿色生态成优势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列举多项数据,说明江西省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末句“良好生态优势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极强后劲”,说明江西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A项偏离文段主题,B、C两项均未体现末句内容,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8、【言语理解】个案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法学理论其实只是从特定维度对纷繁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抽象描述,它不可能追随、更没法规训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因此,看起来再好的理论,也不应试图以其抽象的命题来规训真实生活的生动、饱满和复杂。理论法学学者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习惯的那种话语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局限,并能不断以对经验的考察来理解生动的法律世界。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A:法学理论在应对真实世界时存在局限性
B:个案研究能有效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C:从事法律工作必须通晓个案研究的经验
D:理论法学应重视理论与真实世界的对接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以个案研究的经验说明法学理论无法适用于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然后以“因此”引出对法学理论的态度,即看起来再好的理论,也不应试图规训真实生活的生动、饱满和复杂。最后以“必须”提出对策,即理论法学学者要意识到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局限性,并不断以对经验的考察来理解法律世界。末尾的对策是文段的重点内容。
A项论述法学理论的局限性,是文段对法学理论的态度,而文段的重点在于对策,排除。
B、C两项均论述“个案研究”,而文段的论述对象是法学理论,排除。
D项是对末句对策的同义转述,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9题
9、【言语理解】这次去成都多了半日时光,谢绝了主人盛情的陪伴,终于可以自由随意地逛逛宽窄巷子了。这是两条充满了成都风情的小巷,从名字上看就知一宽一窄,其实巷子的宽窄并不明显,小巷的历史________未变,生态极好,经过修缮,充分保留了成都人安逸的心态,里出外进,参差不齐,让今天各地人造的佳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一项是:
A:地位 黯然失色
B:价值 自叹不如
C:格局 相形见绌
D:内涵 望尘莫及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后文的“里出外进,参差不齐”描述的是小巷的布局,“格局”填此恰当。表抽象概念的“地位”“价值”“内涵”等都不合适。
第二空,“相形见绌”填入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中国正处在经济和产业转型时期,技术工人紧缺,高级技工尤其匮乏。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既是制约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大量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原因。各地政府应该组织调动各种资源,引导适合的城乡青年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利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年学生的教育,它还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针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
对这段话的主旨归纳准确的是:
A:职教办得好,小康生活来得早
B:推动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
C:办好职业教育,加快经济转型
D:要引导城乡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提出中国正处在经济和产业转型时期,技术工人紧缺。这一情况既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又是中国存在大量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原因。所以各地政府不仅应引导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还应该把它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文段意在强调当前中国应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B项与此表述一致。文段未提及“小康生活”,排除A。C项强调的是“办好职业教育”,D项与文段的“引导适合的城乡青年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不符,均不能作为主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