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专家在测试时发现,缺觉的学生虽然可以回答难题,却记不住简单的单词。同时,睡眠缺失对孩子的学习记忆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大脑部分功能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这使得学生在进行一些简单学习时常常出现失误。而面对难题时,由于通过额外激活与记忆、注意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区域来补偿缺失的功能,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专家认为,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智商,但现有证据可以证明缺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记忆力确实会受到影响。
缺觉的孩子回答难题和简单题目表现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采用的答题策略不同
B:使用大脑的具体部位不同
C:睡眠不足对大脑部分功能区的抑制程度不同
D:回答难题时前额叶皮质区比回答简单题活跃
正确答案:D
解析:由“面对难题时,由于通过额外激活与记忆、注意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区域来补偿缺失的功能,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可知,缺觉的孩子回答难题和简单题目表现出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D。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2、【言语理解】器具之量,是一定之规,人心之量,则未可猜测。《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水浒传》的作者在白衣秀士王伦被杀后,也引用了这句“古人云”,可见“量”和“福”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庙宇里,经常瞻拜弥勒佛,而总能得到一种心胸宽阔、笑口常开的乐天感觉,主要是因为这位菩萨有一个很大的肚子,这袒露的腹部,就象征着他那具有海阔天空、无垠无限的肚量。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A:人心之量是无法计算出来的
B: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依然严重
C:弥勒佛受到人们的爱戴
D:肚量与福气关系密切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开篇通过“器具之量”与“人心之量”对比,引出“量”这一话题。后文援引《初刻拍案惊奇》《水浒传》中关于“量”与“福”关系的说法表达作者观点,末句通过弥勒佛腹部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论证了肚量与福气的关系。选项中与“量”“福”关系相关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
3、【言语理解】锦官城位于成都城东南的一块开阔地,大片的厂房建立起来以后,这里终日响着________的机杼声,飘荡着蜀锦艳丽而华美的颜色。当时的政府把锦官城建在此地,是因为这里的江水漂洗出来的锦缎,质地特别________,颜色特别鲜亮;而在别的江河中漂洗,蜀锦的质地就会变得粗硬,颜色也会衰败走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绵不绝 柔滑
B:此起彼伏 轻盈
C:抑扬顿挫 细腻
D:婉转悠扬 通透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大片的厂房建立起来以后”“终日响着”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机杼声的不断绝,而非悦耳动听,排除C、D。
第二空所填词语应能描述锦缎的质地,且与后句的“粗硬”构成反义对应。“柔滑”指柔软而光滑;“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声音、节奏)轻松。“柔滑”与“粗硬”对应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4、【言语理解】①《漫步华尔街》热销30余年仍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书构思新颖、________、创见频出而又资料翔实,它为投资者在险象环生的华尔街上引路导航。
②“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的杭州西湖,无论雨雪睛阴早霞晚辉,还是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独具风韵,若想去“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十里梅坞品茶,更见山有美貌,坞有灵水,以茶生文,以文茗茶,________。
③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________。
④大家都很熟识的黄山谷的书法,在宋代要算是________的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B:独树一帜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别具一格
C: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D:不落窠臼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正确答案:D
解析:“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匠心独运”形容独特的艺术构思,主语一般为人。“独树一帜”比喻新奇独特,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①句,与“构思新颖”相对,含有不落旧套之意的“不落窠臼”更合适,排除B、C。
③句主语为人,应填“匠心独运”,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题,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题
5、【言语理解】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________,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胸有成竹
B:有备无患
C:防患未然
D:有的放矢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从坏处准备”可知,句中强调要提前准备,A、D两项与此无关,排除。“有备无患”侧重有备的结果“无患”;“防患未然”强调防患的时机“未然”。“这样才能”后强调的为结果。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对于吸引人才,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流动、有利人才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而不是直接参与、甚至________企业的人才录用过程。其实,自由、公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回报,足够的成长空间才是________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沃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影响 有效
B:干预 直接
C:破坏 长期
D:主导 长久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须与“直接参与”构成递进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主导”能与其构成递进关系。
第二空,“长久”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7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7、【言语理解】曾为法王路易九世作传的勒高夫认为,传记比其他史学手段更能产生“真实效果”,故“与小说家所采用的手段比较接近”。史家“凭借其对于资料和传主所生活的时代的熟悉”对史料进行“剪接”,实即“剥掉这些文献的外壳,让带动历史现实的理念显露出来”,从而展现“真实”。而且,文笔的感人,往往以生活为基础,并因经历的可分享而使读者生“同情”。历史叙述的生动,或即以史学的思想逻辑为后盾,通过表述的严谨而展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历史比文学更加真实
B:历史对于文学的重要
C: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D:文学比历史更加生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而且”之前说的是文学也具有真实性,传记文学甚至比其他史学手段更能产生真实效果;“而且”之后说的是历史叙述也具有生动性,只不过文学是因经历的可分享而产生,历史叙述是以表述的严谨而展现。总结可知,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密不可分。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与“传记比其他史学手段更能产生‘真实效果’”相悖;B项文段未涉及;D项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 ,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持续性
B:轻重缓急
C:孰轻孰重
D:先后次序
正确答案:B
解析:由“目前要着重”可知,空缺处的词应包含前后、轻重两层含义。C项只突出轻重,D项只突出先后,均不够全面,可排除。A项所表达的“可持续性”的含义在句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但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公平只能是相对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应放在第一位。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社会公平原则的实现程度
B:公平在任何国家都只能是相对的
C: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应片面追求公平
D:只要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接着阐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最后以我国的现状为基础说明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由此可知,C项为文段的主要观点所在。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个人成长进步靠什么?有人说靠组织培养,有人说靠自身努力,实际上二者并不________,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的成长进步既离不开组织培养,也离不开自己努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关
B:统一
C:重复
D:矛盾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后句的“既离不开……也离不开……”可知句意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都是个人成长进步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能体现二者之间这一关系的只有D项的“矛盾”。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4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2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