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专家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________,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革
B:改变
C:改革
D:变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必须”可知,“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势在必行,“改变”“变动”程度较轻,排除B、D。“变革”指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侧重全部改变。“改革”指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侧重改变不好的部分。由常识可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合理之处,无须全部改变,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6题
2、【言语理解】文化的基本使命是立人,通过文化的教化与积淀,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关系,培养健全的、充分发展的社会的人。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体现在人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等文化心态的确立以及人类社会人文氛围的形成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以道德、宗教、艺术、教育等各种生活内容存在,并通过家庭启蒙、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多种手段向整个社会和民族传播和教化,使社会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文化具有:
A:塑造功能
B:濡化功能
C:调节功能
D:传播功能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并列结构,第一、二句阐述了文化在人的培养与塑造方面的作用,第三句阐述了文化在社会人文氛围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知,文段主要是说文化对人和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的功能。“濡化”指对人教育与影响,符合文段中文化的功能。
A项的“塑造”对应于“文化对于人的塑造”,C项的“调节”对应于“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关系”,D项的“传播”对应于“向整个社会和民族传播和教化”,概括均不全面,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3、【言语理解】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科学家都在开展地球科学研究。最近,有科学家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两种方案。其中一种方案是在稍低于卷云自然形成的上层大气中加入微小的沙尘颗粒,以________卷云的形成。卷云不同于会反射阳光的白云,而更像覆盖在地球上的毯子,困住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地球也就越来越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减少 冷
B:增加 冷
C:减少 热
D:增加 热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困住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可知,热量无法向太空辐射,地球则会越来越“热”,排除A、B。第一空,分析可知,卷云阻碍了热量向太空辐射,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则需要“减少”卷云,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3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7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28题
4、【言语理解】文物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环境、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社会地位、文化差异、利益关系等原因,使得人们的文物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都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政府的文物价值观可能取决于决策人员,文物工作者的文物价值观,通常会表现出相对的先进性、积极性和稳定性,一般民众的文物价值观则依赖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导向、个人文化素质等因素。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文物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B:不同文物价值观的优缺点
C:文物价值观差异性的表现形式
D:文物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了文物价值观具有变化性,这为文物价值观的不同提供了可能;接着说明文物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三句通过列举三类不同主体,对文物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原因作了进一步阐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与各种疫病、自然灾害、侵略等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练就了________、众志成城的精神禀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歌可泣
B:百折不挠
C:坚定不移
D:不卑不亢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与“众志成城”构成并举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在与疫病、自然灾害等的艰苦斗争中练就的坚韧刚毅的意志品质。
“可歌可泣”指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悲壮,感人至深。“坚定不移”指立场、观点、主张等固定专一。二者均不能直接搭配“精神”,排除A、C。
“百折不挠”指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填入符合文意。
“不卑不亢”指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题
6、【言语理解】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其中挺拔的一棵;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云中________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________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祥和 装扮
B:安详 装扮
C:安详 装饰
D:祥和 装饰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祥和”指吉祥和睦,多用于形容气氛。“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多用来形容人。文段说的是云的状态,由此排除B、C。
第二空,“装饰”打扮、修饰;“装扮”化妆、打扮。此处用“装扮”有为蓝天增色的含义,更能体现一朵云的价值。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6题
7、【言语理解】下列无语病的一句是:
A:梵高在死了许多年之后,评论家们众星捧月似的赞美他。
B:我们要借助党团组织及社会团体力量,开展好这一活动。
C: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名字对中年人是熟悉的。
D:我国目前的测控通信网,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先进、可靠性更高的系统。
正确答案:B
解析:A一句话中有两个主语,应改为“在梵高死了许多年之后”,此外,“众星捧月”用词不当;C主客倒置,应改为“中年人对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名字是熟悉的”;D“系统”一词的范围过于宽泛,可在其前面加上“测控”;此外,可将“更”改为“最”。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青山隐隐,芳草萋萋,春天的脚步总是来去匆匆。“二月里来好春光”的余音还在耳畔________,________之间便到了细雨纷纷、祭扫亲人的清明时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缭绕 蓦然
B:回响 忽然
C:飘荡 遽然
D:萦绕 倏忽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回响”多用于形容澎湃激荡的乐章,与“二月里来好春光”的柔婉语境不符,排除B。
第二空,文段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时间飞逝,时光短暂,因此此处应填入一个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的词语,“倏忽”恰有此意。“蓦然”和“遽然”侧重强调突然。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2题,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28题
9、【言语理解】下面哪句话正确?
A: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我更遇到了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
B:这些学生到底有没有自律精神?为什么连那么很小的事都做不好?
C:我觉得学习既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全部,您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D:在麦当劳吃饭时,我看见一幅回收旧电池的广告,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正确答案:D
解析:A副词使用不当,“更”应该改为“又”;B累赘多余,去掉“很”;C关联词搭配不当,把“既然”改成“虽然”。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世界文学”的概念是动态的,世界文学不是各个民族文学经典的总和。________________。世界文学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分析,更应该追问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召唤一种更加精细的方法来解释阶级、性别、地域、族群、教育、年龄、职业等变量在多样化和不断变动的世界文学结构的话语中是如何运作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世界文学是以源语言或者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文学作品
B:全世界在文学的审美标准上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有了共同评判标准
C:学者应具体分析一部作品从民族文学体系进到世界文学体系的运作过程
D:世界文学旨在通过文学形式对抗民族主义,并传播世界大同主义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世界文学”的概念是动态的,接着对此进行了具体说明,后文内容均是围绕“动态”二字来讲的。与此相符的只有C,且其中“……的运作过程”也与后文“解释……是如何运作的”对应。其他三项内容均未体现“动态”,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