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平均爆发的大型龙卷风的次数从10次左右上升至15次。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激增,全球气候明显变暖,有人据此认为,气候变暖导致龙卷风爆发次数增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削弱上述结论?
A:龙卷风的类型多样,全球变暖后,小型龙卷风出现的次数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B:气候温暖是龙卷风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几乎所有龙卷风的形成都与当地较高的温度有关
C:尽管全球变暖,龙卷风依然最多地发生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的龙卷风现象并不多见
D:龙卷风是雷暴天气(即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的产物,只要在雷雨天气下出现极强的空气对流,就容易发生龙卷风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据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平均爆发的大型龙卷风的次数从10次左右上升至15次。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激增,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结论为:气候变暖导致龙卷风爆发次数增加。
A项,全球变暖后小型龙卷风次数没有增加,补充了反面论据,说明题干结论并不一定成立,削弱了题干结论。
B项,指出气候变暖是龙卷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支持了题干的结论。
C项,说明龙卷风的形成和地理位置有关系,并非是因为全球变暖,另有他因,削弱了题干结论。
D项,说明龙卷风和天气有关系,并非是因为全球变暖,另有他因,削弱了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109题,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104题
2、【判断推理】植物:授粉:结果
A:米酒:发酵:保鲜
B:绿茶:采摘:加工
C:灯丝:导电:发光
D:石油:加热:沉积
正确答案:C
解析:植物授粉后可以结果,植物是主体,授粉是方式,结果是目的。
A项,米酒是主体,发酵是方式,但保鲜不是目的,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绿茶是主体,但采摘和加工都是方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灯丝导电后可以发光,灯丝是主体,导电是方式,发光是目的,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石油是主体,加热是方式,但沉积不是目的,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
3、【判断推理】地球:火星:行星
A:企业:管理:管理者
B:电灯:光亮:发明
C:陈景润:华罗庚:数学家
D:系:学院:大学
正确答案:C
解析:地球和火星都是行星。
A项,管理企业的人是管理者,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电灯可以发出光亮,光亮并不是发明,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陈景润和华罗庚都是数学家,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大学包含学院,学院包含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57题
4、【判断推理】法律:遵守
A:政策:推动
B:资源:利用
C:经济:发达
D:环境:整洁
正确答案:B
解析:遵守法律,为动宾结构的短语。
A项,推动政策,不合逻辑,应该是推动政策的实施,排除。
B项,利用资源,为动宾结构的短语,与题干关系一致,当选。
C项,发达的经济,为偏正结构,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整洁的环境,为偏正结构,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5、【判断推理】超级高铁与大众的出行密切相关,它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运行速度远超轮轨式高铁列车,时速可达600千米至1200千米,甚至有很多人断言能够达到4000千米以上。这类超级高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列车须在密封的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中运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抽取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在全天候、无轮轨阻力、低空气阻力和低噪声模式下超高速运行。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超级高铁实现可能性的是:
A:超级高铁在某些线路中无法实现低气压管道的密封
B:在超级高铁运行的真空管道中维护设备将异常艰难和昂贵
C: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将无法使用
D:超级高铁一旦出现失控将对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可怕的后果
正确答案:C
解析:超级高铁的运行条件:在真空或者低气压环境下,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超高速运行。
A项,指出超级高铁在某些线路中无法实现低气压管道的密封,但只是某些线路,质疑的力度较弱。
B项,指出在真空管道中维护设备异常艰难和昂贵,但并不能说明超级高铁无法实现,质疑的力度较弱。
C项,指出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无法使用,说明超级高铁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不能正常运行,那么超级高铁就无法实现,有力地质疑了超级高铁实现的可能性。
D项,指出超级高铁一旦出现失控将造成可怕的后果,讨论的是超级高铁出状况的情形,跟超级高铁能否实现无关,质疑的力度较弱。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2题,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
6、【判断推理】( ) 对于 运动 相当于 手术 对于 ( )
A:学习 健康
B:锻炼 急救
C:足球 治疗
D:懒惰 药物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学习和运动是并列关系,手术可以恢复健康,前后关系不一致。
B项,运动是一种锻炼方式,手术是一种急救方式,顺序颠倒,前后关系不一致。
C项,足球是一种运动项目,手术是一种治疗方式,前后关系一致。
D项,懒惰和运动无明显的逻辑关系,手术和药物是治疗手段,二者是并列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2题
7、【判断推理】家具:木材
A:毒品:烟草
B:枪支:金属
C:基因:细胞
D:火药:化学
正确答案:B
解析:木材是制造家具的原材料。
A项,烟草不是毒品的原材料,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金属是制造枪支的原材料,与题干关系相同。
C项,细胞不是制造基因的原材料,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火药中含有化学元素,但化学并不是火药的原材料。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一般消毒用的酒精浓度为70%~75%,此浓度的酒精渗透性最好,杀毒效果也最好,浓度更高的话,反而达不到消毒作用。因此,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不一定越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即使浓度低于60%,酒精也可以杀灭一部分病毒和细菌
B:酒精通过渗透进入病原体并破坏其完整性,以达到杀毒效果
C:高浓度的酒精会刺激皮肤,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造成皮肤脱水
D:浓度为95%的酒精可在病毒表面形成一层防止酒精渗透的保护壳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结论: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不一定越好。
A项,指出浓度低于60%的酒精也可以杀灭一部分病毒和细菌,即较低浓度的酒精也可以杀灭一部分病毒和细菌,但并不能说明高浓度酒精的消毒效果是否好,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B项,指出酒精可以杀毒的原理,与题干论述无关,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C项,指出高浓度的酒精会刺激皮肤,造成皮肤脱水,但并不能说明高浓度酒精的消毒效果是否好,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D项,指出浓度为95%的酒精可在病毒表面形成一层防止酒精渗透的保护壳,直接说明高浓度的酒精消毒效果并不好,有力地支持了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66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81题
9、【判断推理】
逆向文化冲击:指旅居他乡者回到故国或故乡后,短时间内在生活、心理等方面难以适应本土文化的现象。
下列不属于逆向文化冲击的是:
A:
大卫在中国从事英语培训工作10多年,回国后感到很不习惯。他在不久前的一段视频中抱怨说:“半夜饿了,在中国拿出手机点个外卖,半个小时就送到了,而这里啥都没有,只能饿死在去超市的路上。”
B:
在城里生活多年的老杨,今年春节回到农村老家后,亲戚朋友请他到附近饭店吃饭。开席后,他习惯性地让服务员去拿公筷、公勺,服务员惊讶地看着他,半天没反应过来,亲戚们也觉得他怪怪的
C:
留学刚回国的小吴约朋友去青岛看海,因为没有12306账户,只得请朋友帮忙购票。上车后他惊讶地发现,高铁上不仅可以扫码点餐,还可以点外卖,自己头天准备的面包、饼干一点没用上。他感觉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简直就像个弱智
D:
欧洲姑娘玛丽来华留学,虽然早已听说过中国的无现金支付,第一周她还是惊呆了:楼下卖红薯的大爷都在用“互联网+”,菜市场的每个摊位上居然都有收款二维码,更不要说超市和商场了
正确答案:D
解析:
逆向文化冲击的定义要点:①旅居他乡者;②回到故国或故乡后;③难以适应本土文化。
A项,大卫在中国工作多年,回国后感觉生活很不习惯,体现了旅居他乡者回到故国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本土文化的现象,符合定义。
B项,在城里生活多年的老杨回到老家,难以适应老家的餐饮文化,体现了旅居他乡者回到故乡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本土文化的现象,符合定义。
C项,小吴留学回国后,难以适应本土文化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旅居他乡者回到故国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本土文化的现象,符合定义。
D项,欧洲姑娘玛丽来华留学,并不是回到故国或故乡,对中国的无现金支付感到惊讶,并非难以适应本土文化,不符合要点②③。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101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03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101题
10、【判断推理】警方在一起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抓获了甲、乙、丙三个犯罪嫌疑人。
甲说:“乙在说谎。”
乙说:“丙在说谎。”
丙说:“甲和乙都在说谎。”
由此可推知,三个人中说真话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没有
正确答案:B
解析:采用假设法。假设丙说的是真话,则甲和乙都在说谎,而甲说“乙在说谎”,说明甲说的是真话,与前面所述“甲在说谎”矛盾。因此丙说假话,即或者甲说真话,或者乙说真话。
假设甲说的是真话,根据甲的话可知乙在说谎,根据乙的话可知丙说真话,即甲和乙都在说谎,与前面所述“甲说真话”矛盾。因此甲说假话,根据甲的话可知乙说真话。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