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央电视台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中“幸福”这一话题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普遍________。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求,对于幸福的定义已经越来越贴近________的生活。幸福不是一个________的目标,而是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心 细微 高远
B:关注 细微 高远
C:关心 细致 遥远
D:关注 细致 遥远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关注”是指对某一事物特别留心,“关心”是关怀的意思。文段讲的是广大民众对“幸福”的话题比较留意,选“关注”更恰当,排除A、C。
第二空,“细致”常用来形容工作、心思等,与“生活”搭配不当,排除D。
第三空填“高远”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2、【言语理解】“先老”即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意味着我们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变得昂贵了,意味着我们会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未富”则意味着,我们并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个阶段就比较优势来说,我们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不准确地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比较优势真空”。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未富先老”的局面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B:过去的发展方式会使我们丧失比较优势,不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C:中国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
D:“未富先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先老”会使我们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接着指出“未富”会使我们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不到足够的比较优势,最后得出结论,这个阶段我们面临“比较优势真空”。可见“比较优势”是文段的中心词,四个选项只有B项体现了这个中心词,为正确答案。
A项“制约”程度过重,表述不准确;C项“集中表现”在文中没有体现,D项也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3、【言语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中心有24张床位、6个手术间。马洪升介绍,日间手术刚开展时,医院采取________模式,患者统一在日间手术中心预约,再由各科室派医生到日间手术室执行手术;2010年医院又推出________模式,各科病房拿出一定床位用于日间手术;2014年,医院再推出________模式,由日间手术中心统一收患者,再分到各专科实施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由该中心统一随访。
根据文段内容,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A: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分散治 集中收集中治
B: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集中治 集中收分散治
C:集中收分散治 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集中治
D:集中收集中治 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分散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统一在日间手术中心预约……到日间手术室执行手术”可知,收与治都在日间手术中心,即“集中收集中治”。第二空,由“各科病房拿出一定床位用于日间手术”可知,患者的收与治由各科病房分散管理,即“分散收分散治”。第三空,由“日间手术中心统一收患者,再分到各专科实施日间手术”可知,“收”由日间手术中心管理,“治”则分散至各专科,即“集中收分散治”。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依据马克思的幸福观,下面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B:个人那些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远不是真正的幸福
C:即使我们倒下了,高尚的人们会理解和继承我们的幸福观
D:只有造福人类的事业才会默默地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可知,A、B两项推论正确。由“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可知,C项推论正确。文段只提到“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并未存在必要条件关系,D项“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推论不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2题
5、【言语理解】对于一个经历过贫困童年的富翁来说,他的消费行为有时显得________。对于大金额的支出,他会随随便便,甚至显得有些铺张浪费;而对于小金额的支出,他则不得不与自己________的吝啬性作斗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幻莫测 积重难返
B:出人意料 与生俱来
C:反复无常 根深蒂固
D:不可思议 始终如一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第二句话是对空缺处词语的解释说明。通过对富翁对大金额支出的随便态度与对小金额支出的吝啬态度的对比,说明富翁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难以理解,故排除形容变化多端,难以揣测的“变幻莫测”,排除A。
第二空,“与生俱来”指一生下来就有。由文段并不能推出富翁的吝啬是“与生俱来”的,排除B。“根深蒂固”侧重不易动摇。“始终如一”侧重不改变。文段强调的是童年经历的贫困生活对于富翁的影响之深,“根深蒂固”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95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
6、【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持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以及越调越高的畸高房价让“房地产泡沫”一词一直为大家所热议。
B:不管载人深潜对深海潜水器硬件和软件的挑战都非常巨大,技术人员仍克服了难关,顺利自主设计并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人深海潜水器“蛟龙号”。
C:这一服装品牌发展到今天,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离设计者追求艺术的原始初衷越来越远。
D: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将“不管”改为“尽管”。C项中“原始初衷”语义重复,“初衷”本身含有原来的意思,故应删除“原始”。D项否定失当,“未尝不是一种不好的生活方式”应改为“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7、【言语理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________的力量;“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这是________的方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仁人志士不屈不挠,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 前进
B:坚持 努力
C:信仰 行动
D:群众 奋斗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从第一空即可得出答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本身强调的是“主义”,即自身的信仰,“知识”“坚持”“群众”均与文段无关,排除A、B、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尽管在《史记》之前,已经出现了《尚书》《春秋》《国语》,甚至出现了成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然而后世史家最崇奉的,却不是这些更古老的作品;相反,是《史记》创立的纪传体,成为历代正史的标准体例。《史记》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如清儒章学诚所言:“自《隋·经籍志》著录,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古史,历代依之,遂分正附,莫不甲纪传而乙编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且适应了史学的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纪传体体例丰富了人类历史的记录角度
B:史书体例创新必须与史学的发展相适应
C:《史记》创立的体例是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
D:《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文段首先通过与其他史书的比较强调了《史记》受后世史家尊崇,影响深远,然后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并在后文对这一体例的价值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因此,文段主旨在于说明《史记》的纪传体体例的史学价值。A、B两项没有提到《史记》,排除。C项没有明确指出“体例”是什么,排除。D项与文段主旨相符,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43题
9、【言语理解】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些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发现,树立了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比如19世纪有机尿素的合成,打破了“有机物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力才能合成”的思想禁锢。但当我们自信能够通过合成超出自然的物质去战胜自然时,也应反思这些物质对健康、环境的反作用,毕竟它们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应过于迷信科技的作用
B:应对合成技术进行全面评估
C:应全面审视科技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
D: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及人类的思维方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高度评价科学创新的重要意义。接着“但”一转,指出人们自信能够合成超出自然的物质时,应反思这些物质对人们有无危害。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要全面审视合成物质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优点。A、C两项论述的对象是“科技”,而文段论述的对象是“合成技术”。D项是转折之前的内容,且“人类的思维方式”文段也未提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10、【言语理解】去年李文同学参加市作文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语文老师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可高兴了。这时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A:语文老师让李文学会忘掉一切
B:语文老师不关心李文的事情
C:语文老师认为成功和失败是一样的
D:语文老师教诲李文胜不骄,败不馁
正确答案:D
解析:李文参加作文大赛无论失败或成功语文老师都用同样的一句“这会过去的”给予回应,但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境含义却不相同:失败时老师意在告诉他失败会过去的,不必沮丧;成功时老师意在告诉他成功也会过去的,不能骄傲。选项中与此相符的为D。
A项,“忘掉一切”是故事表层含义,未挖掘到故事的寓意,排除。无论李文是成功还是失败,语文老师都很关心李文,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语文老师认为成功和失败是一样的”曲解文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