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自然界产生的电磁辐射,又称为环境电磁波的本底辐射。本底辐射对人类生存环境,无不良影响。“阳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亿万年来我们正是依靠阳光的照射才生存到现在。”但是,另外一类电磁辐射源所发射的电磁波,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资料显示,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源包括人类发明、制造和使用的能够产生辐射电磁波的一切电子仪器、装置和设备。这一类电磁辐射源,被称为电磁波辐射污染源。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阳光属于本底辐射中的一种
B:雷达属于电磁波辐射污染源
C:电磁波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D:本底辐射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正确答案:C
解析:由“自然界产生的电磁辐射,又称为环境电磁波的本底辐射”“阳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可知,A项正确。由“能够产生辐射电磁波的一切电子仪器、装置和设备……被称为电磁波辐射污染源”可知,B项正确。由“本底辐射对人类生存环境,无不良影响”可知,D项正确。
由“另外一类电磁辐射源所发射的电磁波,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可知,C项“电磁波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9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4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9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1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4题
2、【言语理解】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东方大国,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________于民族精髓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________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当下,改革释放出的红利推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物欲膨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也________着文明底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扎根 吸收 触碰
B:孕育 继承 挑战
C:深植 汲取 冲击
D:蕴藏 提炼 腐蚀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意思相近,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从第二空入手。第二空,“继承”与“精华”搭配不当,排除B。
第三空,“腐蚀”与“底线”搭配不当,排除D。文段意在说明物欲膨胀带来的负效应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文明底线,与“触碰”相比,“冲击”所表现的程度更重,更符合句意,排除A。
将C项代入第一空验证,“深植于民族精髓之中”符合文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3题,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
3、【言语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当一面 学习
B:臻于佳境 复制
C:如鱼得水 把握
D:游刃有余 控制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做人虽然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但其分寸还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排除C、D。再由“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可知,做人这门艺术也是可以“学习”的,排除A。
第一空,“臻于佳境”指达到好的境界。填入句中亦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4、【言语理解】①今年全国两会实行矿泉水“实名制”,不再提供沏茶服务。这________不是一种创新?
②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________出光彩。
③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________了无尽的力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难道 散发 凝结
B:何尝 散发 凝聚
C:何尝 焕发 凝聚
D:何曾 焕发 凝结
正确答案:C
解析:①题意为实行矿泉水“实名制”是一种创新。“难道”用在反问句中,加强反问的语气。“何尝”是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何曾”是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据词义排除D。
②,“散发”指分散发出、释放,常用于味道等;“焕发”指光彩四射、振作,常用于精神面貌方面。与“光彩”搭配,用“焕发”更贴切,排除A、B。
将C项代入③验证,“凝聚”指聚集,积聚。与“力量”搭配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5、【言语理解】①简单的答案是,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平等和效率是可以分开的
②读者可能会问:什么时候平等和效率可以分开呢
③在社会当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
④也就是说,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社会既可以实现最大效率,同时又可以达到合意的平等
⑤平等和效率之所以搅和在一起,有的时候为了效率会损害平等,而为了平等就会损失效率,就是因为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将以上5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①③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④⑤
D:②①④③⑤
正确答案:C
解析:观察选项,与②相比,③引出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作为首句更恰当,排除A、D。
分析可知,①中的“答案”是对②中“问”的回答,两句顺序应为②①,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21题
6、【言语理解】无论题材如何变化,这位词作者的作品里都流淌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神韵。《国旗之下》也不例外:“北上漠河,早见一番冰雪。南下三沙,海鸥追逐,浪花飞泻。东抵抚远,遥望日出东海。西睡乌恰,背倚天山,大漠横绝。”四六言错落有致,几句话就把祖国的东西南北“四至”的特点________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勾勒
B:擘画
C:叙述
D:描绘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句意可知,《国旗之下》用简单的几句话将祖国的东西南北“四至”的特点都体现了出来,空缺处所填词语要表达出用简练的语言去描述的意思。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其填入符合句意。“擘画”指筹划,安排;“叙述”指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描绘”指描画。三个词语均未体现出用简练的语言去描述的意思,不符合文意,排除B、C、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装饰艺术,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传统的经典装饰绘画门类。我们都知道埃及绘画中那________的人物造型和姿态:侧面的头、四肢,正面的身体,还有动物和花卉的形态。在埃及绘画中,没有一样东西使人感觉没有计划,没有一样东西似乎可以挪动位置。就是这种________的秩序感,使埃及人把形式美发挥到了极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奇 严格
B:虚构 绝对
C:独特 强烈
D:固定 天生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传统的经典装饰绘画门类”“侧面的头、四肢,正面的身体”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埃及绘画中人物造型和姿态的与众不同,“神奇”“独特”与此相符,排除B、D。
第二空,“严格”与“秩序感”搭配不当,排除A。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30题
8、【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这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谁知道自己哪天要求到谁呢?
B:有人说水儿去南方打工了,也有人说她出国了,谁知道呢?总之,我心里真的对她很怀念。
C:“那么,谁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他笑着问,然后一屁股坐在前排中间的一个课桌上,自嘲地说:“一个政客,是不是?”
D:他已经一个月不见踪影了,对此司空见惯的老婆说:“谁知道又跑哪儿疯去了?我才不想管呢!”
正确答案:C
解析:四句话中,只有C项的“谁知道”是在提问别人“有谁知道”,A、B、D三项中的“谁知道”表达的都是一种不确定的语气,疑问中已经包含了答案,即“谁都不知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题,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题
9、【言语理解】①如果把信息看作是一种自我资源,那么信息的公开透明就会被当作一种权宜之计
②这说明,公开透明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层次的理念问题
③面对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许多地方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这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支持
④在这个意义上,公开透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政府公信力的打造,与政府服务人民紧密相连
⑤也有一些信息发布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在于发布的并非是公众关注的信息,甚至对公众的关切质疑刻意回避
⑥反之,如果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认识到政府信息的公共资源属性,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公开透明就会成为一种主动选择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⑤②⑥
B:③⑤①④②⑥
C:①③⑤⑥②④
D:③⑤②①⑥④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句子,①的“权宜之计”和⑥的“主动选择”阐述的是信息公开透明的两种不同状态,故两句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①⑥,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10、【言语理解】我们批判了只讲“义”不讲“利”的精神万能论,如今有些人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到处讲“见利忘义”的钱能通神论。社会工作是靠人去做的,中国要推动社会工作,需要千百万志愿者。因此,我们要从制度上、舆论上誉扬志愿者。是不是可以规定:年轻力壮的人如果不做志愿者就不许入团入党。不能动不动就用“党员也是人”来搪塞。党员是人,但却是先进分子,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特殊材料”中的“特殊”很重要。这个“特殊”就特殊在“奉献”二字上。“奉献”是执政的首要素质。“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第一形象。有人把“不怕牺牲”当作毛泽东语录来讥笑。错了!“不怕牺牲”是新党员入党宣誓的誓言,是老党员带领新党员举起右手,履行入党宣誓的庄严的誓言。
作者写作上述文段的目的在于:
A:号召大家都勇于奉献和牺牲
B:说明必须辩证地对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
C:强调要避免过左或者过右地对待现实问题
D:表明反对悄然出现的拜金主义的态度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通过分析“利”和“义”的关系,指出当今社会需要从制度上、舆论上誉扬志愿者;然后由分析党员的特殊性得出,党员应具备志愿者“奉献”和“牺牲”精神的结论。故文段意在倡导志愿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A项表述与此相符,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