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最近,一直偏好于“中国制造”的西方消费者也面临着物美价廉时代的终结。路透社报道,一个美国零售业高管表示,人民币升值、初级商品价格提高以及中国工人薪资上涨,都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制造成本。由于中国基础设施和就业队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不会有大批企业撤出中国,而这将导致西方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服装和电子商品等。
以上文字主要分析的是:
A:西方消费者喜欢中国产品的原因
B:中国产品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
C:中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原因
D:西方消费者必须接受中国产品涨价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分析了西方消费者必须接受中国产品涨价的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产品的制造成本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基础设施和就业队伍已有一定规模,不会有大批企业撤出中国。D项表述符合文段主旨,当选。
A、C两项在文中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B项只是文段的一部分内容,比较片面。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4题
2、【言语理解】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除了教学之外,还存在着无教授的学习,以及未能引发学习的教授等活动。即便是教学,也不仅仅存在于学校里,而是发生在人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中。远在近现代学校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在从事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近现代学校产生之后,人类的教育活动依然在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广泛发生着。教育学将自身的研究视野限定在学校时空框架内,实际上是给自己确定了一个错误的学科边界,因而只能将大量的教育现象含糊地当作所谓“广义的教育”而暧昧地排斥于自己的主要研究视域之外。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教育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B:无人教授的学习行为也可以归入教育活动
C:当前的教育学研究对于学科边界存在误判
D:近现代学校的出现限制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文段第二句的“即便是教学,也不仅仅存在于学校里,而是发生在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可知A项正确。根据首句“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除了教学以外,还存在着无教授的学习以及未能引发学习的教授等活动”可知B项正确。根据“教育学将自身的研究视野限定在学校时空框架内,实际上是给自己确定了一个错误的学科边界”可知C项正确。D项强加因果,并非是近现代学校的出现限定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而是教育学自身造成的。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3题
3、【言语理解】“他的诗歌读不完”,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他爱读诗歌,读起来没完没了
B:他不爱读诗歌,读起来总是半途而废
C:他是诗人,作品多得读不完
D:他收藏的诗歌很多,读也读不完
正确答案:B
解析:“读不完”中的“不完”或侧重“未完成”或侧重“数量多”,A、C、D三项都是从正面来说诗歌多得读不完,只有B项说的“半途而废”是从“未完成”这一角度来理解的。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多”与“少”,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对立存在,而恰恰是“量变”与“质变”之间的一个________。一味追求多,或一味追求少,都有可能把事物引向________的另一面。因而,在看待“多”与“少”上,也要有辩证的观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立状态 意料之外
B:中间过程 无法控制
C:相对状态 难以接受
D:演变过程 截然相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不仅仅是……而恰恰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对立存在”构成反对对应关系,表示“多”与“少”并非对立关系,“独立状态”“相对状态”均表示“对立”,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A、C。
第二空,由“另一面”可知,此处表达的是一味追求多或少,都有可能会把事物引向与其相对的反面,“无法控制”不能体现“另一面”的特点,排除B。“截然相反”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4题
5、【言语理解】这些年西汉纸不断出土,从材料上看,西汉纸大多夹带许多未被捣碎的纤维团,这种纸制作粗糙,组织松散,纸浆分布不匀,透眼较多,不太适于落笔着墨,书写起来也不顺畅。西汉纸大多不平整,像被揉搓过一样。出土的很多纸上都没有字,即便有字,也是写在纸的右下角,常见的有“付子”“细辛”等。经考证它们基本都是汉代的药名。于是有学者推论,如果这类纸用于包装药材,那些写在纸角的字,恰好就会露在药包的表面。这样看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来早在蔡伦之前纸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B:纸张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经历了漫长过程
C:西汉的古纸极有可能主要用来包装东西
D:我国古代造纸起源与中药学发展不无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空缺处位于文段尾句,且由“这样看来”引出,故空缺处所填句子为文段的总结句。文段首先介绍了西汉出土的纸的特点,指出其不适合用来书写;然后指出,出土的很多纸上都没有字,即便有字,也是写在纸的右下角,且基本都是汉代的药名;最后指出,如果这类纸用于包装药材,那些写在纸角的字,恰好就会露在药包的表面。故文段意在说明西汉的古纸很可能是用来包装东西的。
A项与文段论述的重点无关,填入此处过于突兀,排除。
B项,文段并未提及纸张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经历的过程,排除。
C项与文段主旨内容对应恰当,当选。
D项,中药学的发展在文段中并未提及,文段列举药材名只是为了说明西汉的古纸极有可能主要用来包装东西,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
6、【言语理解】能够感知味道的味细胞散布在舌头表面、喉咙、上颚深处名为软腭的部位等处。味细胞感知味道分子后,首先会通过味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延髓的孤束核。孤束核将接收到的味觉信息,传给大脑的初级味皮层,从而对味道的强度和性质进行分析。随后,味觉信息会与来自嗅觉、触觉、口感等信息相统合。至此,我们才形成对食物味的印象。在杏仁核(附着在海马体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会形成对食物的感情判断,下丘脑会分泌负责食欲的激素,海马体则形成我们对味道的记忆。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海马体是形成我们对味道记忆的关钥
B:味细胞散布广泛使我们有效认知味道
C:大脑初级味皮层是信息相统合的关钥
D:帮我们认识味道的并非舌头而是大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的是人感知味道的过程——味细胞感知味道分子,然后通过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孤束核,孤束核再将信息传给大脑的初级味皮层。随后,味觉信息与嗅觉、触觉、口感等信息相统合,形成对食物味的印象。末句进一步总结,杏仁核形成对食物的感情判断,下丘脑分泌负责食欲的激素,海马体形成对味道的记忆。由常识可知,文段中提到的“孤束核”“初级味皮层”“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等均属于大脑的组成部分,故文段旨在说明帮我们认识味道的其实是“大脑”,D项正确。
A、B、C三项的“海马体”“味细胞”“大脑初级味皮层”均属于人们感知味道的一个环节,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53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0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6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6题
7、【言语理解】海岸线从形态上看,有的弯弯曲曲,有的却像条直线,而且,这些海岸线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天津市,在公元前还是一片大海,那时海岸线在河北省的沧县和天津西侧一带的连线上,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了几十千米。当然,有时海岸线也会向陆地推进。仍以天津为例,在地质年代第四纪中(距今100万年左右),这里曾发生过两次海水入侵,当两次海水退出时,最远的海岸线曾到达渤海湾中的庙岛群岛。但经过100万年的演化,现在的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了数百千米。
下列说法与以上文字相符的是:
A:庙岛群岛曾与陆地相连
B:2000年前沧县是一片大海
C:海水入津的现象迄今为止发生过两次
D:公元后天津市的海岸线逐渐向陆地推进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最远的海岸线曾到达渤海湾中的庙岛群岛”可推知。
B项,由“那时海岸线在河北省的沧县和天津西侧一带的连线上”可知,说法错误。
C项,文段说的是距今100万年左右天津曾发生过两次海水入侵,而非海水入津现象迄今为止仅发生过两次,说法错误。
D项,由“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了几十千米”可知,公元后天津的海岸线是逐渐向海洋推进的,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8、【言语理解】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性化的思维。哲学思维的这种特点并不表明哲学与生活无关,也不表明它所讨论的只能是一些纯粹思辨的、冷冰冰的问题。其实,哲学的抽象性主要是指论证方式,而非哲学问题。哲学中的问题来自生活和科学,都是确实且普遍存在的。当这些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时,就抽象化了,因为哲学是以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形式来表述和论证这些问题的。如存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没有上升为哲学问题前,都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说,所有哲学问题在生活和科学中都有类似的特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哲学思维的思辨性特点
B: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C:哲学研究问题的普遍性
D:哲学论证方式的抽象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哲学思维的抽象化和理性化特点;然后用了“并不表明”“也不表明”“而非”等否定句反对哲学问题也是抽象化的;然后明确指出“哲学中的问题来自生活和科学,都是确实且普遍存在的”,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文段论述的对象是“哲学问题”,选项中只有C项体现了这一关键信息,且“普遍性”与作者的观点一致,当选。A项关注“哲学思维”,B项关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D项关注“哲学论证方式”,均与文段主题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5题
9、【言语理解】郭教授认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绿色亚洲,是亚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替换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构想
B:建造
C:建构
D:构成
正确答案:C
解析: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设。构想:指作家、艺术家在孕育作品的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侧重于想象。构成:形成,造成。建造:指兴建、建筑,多用于具体事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与“构建”意思均不相符,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柏拉图、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________它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世间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确有这种毛病,本无可讳言,但是不能________,我们只能归咎于作品不完美,不能________文学本身必有罪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 因小失大 确认
B:以为 因噎废食 断定
C:提出 矫枉过正 忽视
D:默认 顾此失彼 推定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可知,“否定”填在此处不当,造成语义矛盾,排除A。第二空,由“只能归咎于作品的不完美,不能……文学本身必有罪过”可知,句中说的是不能因为文学作品有缺陷,就完全否定其价值,排除D。第三空,“忽视”填入句中与句意相悖,对应“必有”,选“断定”更恰当,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