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6

发布时间:2022-07-14 14:51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纵然有一百个理由为职业“光环”褪色而辩解,更有一万个理由要求这个职业不能踩踏底线。弃守底线,不管是搬出为了生存的经济理由,还是将良知的缺失归咎为体制的束缚,将一切推责给外在的环境,都是对职业伦理的戕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体制的束缚是职业伦理受损的主因

B:职业伦理受损一般源自职业“光环”的褪色

C: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职业道德底线

D:弃守底线者总会替自己找借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强调“更有一万个理由要求这个职业不能踩踏底线”,接着又说“弃守底线,不管是……还是……,将一切推责给外在的环境,都是对职业伦理的戕害”。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找任何借口和理由去践踏职业道德底线,C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主因”说法有误。B项“一般源自”无法从文段得出。D项是文段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2、【言语理解】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可知,霍金受到数学中某些理论的启发,放弃了追求物理学中的“万有理论”,可推知A项正确。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理论”和“万有理论”做比较,也没有阐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从霍金原本相信“万有理论”的存在到后来放弃对其的追求,可知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C项正确。D项,由霍金对“万有理论”的不断追求可看出人类的探索精神,正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留下了大量文物遗存。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记录着我们历史的光辉过去,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有助于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伟大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民族文化复兴的途径

B:

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C:

城市规划要富有特色

D:

文物保护的深远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说明了历史文物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最后强调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指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文段旨在强调文物保护的影响和作用。D项表述与此一致。

A项对应文段首句,属于引出话题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B项对应“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即强调文物保护的意义,“物质载体”非文段重点,排除。

C项,“城市规划”脱离文段主题,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2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9题

4、【言语理解】夜间是重要的消费时段。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拓展新的消费领域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但也要看到,夜间经济在给城市带来活力、魅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夜间消费的“菜单”能否更丰富,让人们有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能否跟上,为消费者和延时下班的工作人员提供便利。可以说,这一切不仅是一道经济命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夜间经济将影响日间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B:夜间经济考验着管理者的城市治理水平

C:夜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公共服务

D:夜间经济繁荣将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文意,文段并未涉及“日间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B项说法符合文意,可由“夜间经济在给城市带来活力、魅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推断出来。
C项说法符合文意,“夜间消费的‘菜单’”“公共交通”体现的都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D项说法符合文意,可由“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拓展新的消费领域的重要抓手”“夜间经济在给城市带来活力、魅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断出来。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28题

5、【言语理解】新技术发展让阅读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方面给“阅读”带来许多新的体验,同时也使得新媒介下的阅读难免沾染上过度娱乐化、碎片化甚至浅薄的弊病。这让新媒体时代阅读的厚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迥别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如何避免过度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让花费在读书上的精力和时间真正“物有所值”,同时打通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间的文化隔膜,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存在差异

B:新媒介下怎样构建新的阅读模式

C:如何利用新技术跨越阅读鸿沟

D:新媒体时代阅读面临新的挑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新技术发展对阅读的影响,然后指出如何避免过度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同时打通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间的文化隔膜,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问题。D项的“挑战”是对末句“问题”的同义转述。
A项非文段重点,B、C两项的“怎样”“如何”文段均未涉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0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

6、【言语理解】文艺的力量是无声无息的,它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       )着人们,如鲁迅所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定律。

A:鼓励

B:激发

C:鼓动

D:激励

正确答案:D

解析:“鼓动”指以言语或行为使他人有所行动。句中说的是文艺对人心灵的影响,“鼓动”不恰当,排除C。“激励”含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故D项填入句中表意更全面。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科技管理制度可以不同,可以创新,但有一项制度特别重要并具有普适性:那就是创新主体的泛化,或曰创新战略的全民化或人民性。换言之,让每个人都有求变创新之心,让每一个发明不论大小都有展示的机会,应当是构建自主创新大制度、大环境的基本出发点。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科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B: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作支撑

C:创新需要制度支持

D:科技管理制度应保证创新的全民性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但”、“特别”这两个关键词可知,第一句重点说的是创新主体的泛化。而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述。故整个文段强调的是应保证创新的全民性。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一个年轻人寄了许多份简历到一些广告公司应聘。其中有一家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有一些错别字。”这个青年想如果这是真的,我应该感谢他们告诉我,然后改正,于是他给这个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录用了。
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A: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

B:公司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态度

C:谦虚能获得更多知识和别人的尊重

D:良好的文字功底是成功求职的前提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介绍的是一个年轻人应聘成功的故事。这个年轻人之所以能应聘成功,得益于他收到指出错误信后回复的那封感谢信,显然,公司是从其这一举动读出了其身上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品格——谦虚,而这也是这段文字想告诉我们的,故本题选C。A项“不经意间”未体现出年轻人应聘成功的原因,排除。B项的视角依然没有离开“公司招聘”,属于就事论事,而且“态度”的表述也过于笼统,排除。由“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有一些错别字”可看出,他之所以应聘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功底好,故排除D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在新媒体时代,中国需要更多依靠政府以外的力量,调动各团体和广大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大数据既为公共外交提供了平台,又提升了外交能力。博客、微博、微信等五彩纷呈的社交媒体丰富了外交的形式和内涵。各国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公共外交需要区分不同受众。大数据可以以不同群体的喜好、思维方式、价值倾向等为参照系,为公共外交提供精准导向的评估体系,以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外交的新特点

B:大数据对公共外交的支撑和推动

C:社会力量对政府外交的积极影响

D:新型外交对信息技术的更高要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在新媒体时代,要调动更多政府以外的力量开展公共外交。接着具体介绍大数据对于公共外交的作用。故文段意在强调大数据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支撑,并推动外交能力的提升。B项与此表述一致。其他三项均未提到“大数据”“公共外交”这两个主题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色彩绚烂的火烧云,波涛起伏的松花江,三三两两的渔船,构成了一幅________的《夕阳渔归》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艳丽

B:秀丽

C:绮丽

D:壮丽

正确答案:D

解析:“艳丽”指鲜艳而美丽,多指颜色、文采。“秀丽”指清秀美丽,多指江山、容貌。“绮丽”指华美艳丽,多指辞藻、文采。“壮丽”指壮大而美丽,多指山川、建筑﹑图景﹑场面等。句中不仅写到了“色彩绚烂的火烧云”,还有“波涛起伏的松花江,三三两两的渔船”,故“艳丽”“绮丽”概括不准确,排除A、C。“秀丽”与“色彩绚烂的火烧云”也不协调,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