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把好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和入口关,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管理,强化社会监督,健全长效机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预防措施”的一项是:
A: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管理,强化社会监督,健全长效机制
B: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
C: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D:把好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和入口关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管理,强化社会监督,健全长效机制”属于食品安全的后续监管工作,不属于预防措施。B、C、D三项分别对应“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切实把好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和入口关”,均属于预防措施。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1题
2、【言语理解】为了消灭农田里的害虫,人类发明了三万种以上的农药。虽暂时控制了虫害,但同时消灭了昆虫的天敌,消灭了蜜蜂,导致一些蔬菜瓜果不能传粉。杂草会与庄稼争营养、水分和空间,于是有人发明了除草剂。除草剂虽然暂时控制了杂草,但也促进了杂草进化,使之变得更难对付。更糟糕的是,除草剂同时也消灭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一些原本具有固氮能力的固氮菌,乃至将多余氮素还原为大气中氮气的反硝化细菌也遭到了伤害。没有杂草呵护,农田变成光板地,雨季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农业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现代科技
B:研制精准杀灭虫害农药的紧迫性
C:既有农业生态系统被扰乱后的危害
D:现代农业技术有利有弊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为了消灭害虫,人类发明了农药控制虫害,然后以“但”转折指出这也消灭了昆虫的天敌和蜜蜂,导致一些蔬菜瓜果不能传粉;接着指出人类发明了除草剂来控制杂草,又以“但”转折指出这使得杂草更难对付,除草剂还消灭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使得农田变成了光板地,造成水土流失。故文段为并列结构,意在说明人类发明的农药、除草剂扰乱了原本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的危害。C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表述错误,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农药、除草剂对农业的危害,且“农药、除草剂”不等同于“现代科技”,排除。
B项“研制……的紧迫性”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且“农药”反映的问题只是文段举例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
D项表述错误,文段强调的是农药、除草剂对农业的危害,且“农药、除草剂”不等同于“现代农业技术”,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22题
3、【言语理解】
在一项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调查中,当被问及“你适应中国的生活吗”时,超过60%的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都选择了“比较适应”,可见伴随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对中国了解程度的加深,大多数受访者已经逐渐步入了跨文化适应中的“恢复期”,正在更加理性地认识中国,并且寻找办法解决文化休克带来的交际问题。但是,仍然有20%的亚洲学生处于“危机期”,认为“不太适应中国,对中国文化还很困惑”,而仅有8%左右的欧美学生有同样的感受。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有亲缘关系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B:
文化距离的远近并不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性因素
C:
某种意义上讲,欧美学生比亚洲学生更能适应中国文化
D:
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其对该地域文化的接受程度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以一份调查引出“留学生是否适应中国生活”的话题,表示大部分留学生比较适应中国生活;然后以“但是”转折指出在不太适应中国、对中国文化存在困惑的留学生中,亚洲学生(文化距离近)比欧美学生(文化距离远)的比重要大;最后由“这说明”引出对前文的总结,横线处句子应反映调查得出的结论。前文重点在于转折之后,通过对比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对中国适应情况的不同,指出文化距离的远近并不会对跨文化适应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应B。
A项,“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有亲缘关系”的说法文段未提及,填入此处衔接不当,排除。
C项,表述仅停留在调查数据所呈现的事实上,未体现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即文化距离的远近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不能起到总结前文的作用,排除。
D项,“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决定“对该地域文化的接受程度”,文段未明确指出,填入此处衔接不当;且文段说的是对文化的“适应”而非对文化的“接受”,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0题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劳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D: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动宾搭配不当,“采访”与“事迹”不能搭配;C项动宾搭配不当,“看到”与“乡音”“笑声”搭配不当;D项用词不当,可把“确切地”改为“确实”。A项没有语病,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5、【言语理解】现代社会获取盐分轻而易举,以至于人们认为吃盐是________的事情。而事实上,由于盐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以及交通不畅等原因,其在古代一直都属于________之物。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在寻找盐,甚至令盐业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垄断的产业。可以说,盐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稀松平常 必需 举足轻重
B:理所当然 稀缺 至关重要
C:天经地义 关键 承上启下
D:手到擒来 珍贵 一以贯之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由横线前的“轻而易举”可知,吃盐在现代社会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词义程度过重,排除C。“手到擒来”指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侧重事情容易完成,与句意无关,排除D。
再看第二空,句意是盐在地理上分布不均以及交通不畅等原因,导致在古代能吃上盐很不容易,盐成了稀有物品。“必需”指一定要有;不可少。其强调盐的重要性而不是稀有性,排除A。“稀缺”指稀少,短缺,填入符合语境。
验证第三空,“至关重要”指相当重要,要紧关头时不可缺少,填入此处形容盐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35题
6、【言语理解】①海德堡大学的专家发现在动物大脑中有一个“热传感器”
②在身体发烧的时候,这种特殊的脑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会释放降温信号,调节体温
③它是大脑神经细胞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被称为TRPM2蛋白质
④尽管已知大脑中被称为下丘脑的区域可能对调温起作用,但科学家们并不清楚哪些神经细胞何时起作用,以及通过何种分子信号途径来测量
⑤研究人员一直猜测是动物的大脑存在某种控温机制
⑥关于人及温血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人们之前并不清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③②⑥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④⑤①③②
D:④⑥③⑤②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②中的“这种特殊的脑神经细胞中的蛋白质”指的应是③中的“TRPM2蛋白质”,故两句应相连,且顺序为③②,排除B、D。由⑥、④的“不清楚”、⑤的“猜测”可知,这三句介绍的是科学家对人及温血动物体温调节机制的迷惑和猜测,应紧密相连,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7、【言语理解】“广场舞大妈”在一种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形成强烈对比的方式中,通过________的身心体验表达着她们对“共同存在”的渴求。在这个意义上,广场舞已经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及其发生主体,成为一种时代________,即个体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共同感的缺失和对群体性兴奋的向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比拟 共鸣
B:如痴如醉 精神
C:由外及内 象征
D:酣畅淋漓 隐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如痴如醉”通常用来形容神态,不能形容“体验”,排除B。由“渴求”可知,“广场舞大妈”表达的方式是很热烈、急切的,“由外及内”体现不出这一特点,排除C。
第二空,用“时代共鸣”形容广场舞不恰当,排除A。此处说的是广场舞流行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隐喻”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5题
8、【言语理解】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约35万只昆虫。亮如白昼的夜晚还会严重影响昆虫特别是成虫的生命周期。昆虫是自然界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小型动物、鸟类和蝙蝠以昆虫为主要食物,许多植物靠昆虫授粉,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必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过度的照明对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昆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B:光照对动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
C:光污染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扰
D: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关联密切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描述的是光污染对昆虫,进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明显是负面的。C项中的“干扰”一词的色彩与此对应贴切。其他三项均不能体现出光污染的负面影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9、【言语理解】当代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具有某种人格气质。它往往选择一种气质或融合几种相关的气质,并且把这种选择“专断”地糅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在学术和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文化气质论给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照。如果我们的视野从“美学”扩延至“审美文化”范畴并且假定中国审美文化具有某种特殊气质,那么对这种气质的类型、构造、成因、背景等等的探究和识别,无疑会拓展出一种新的学术疆域。
这段文字中“新的学术疆域”最有可能是指:
A:中国美学的文化根源
B:中国审美文化的流变
C:中国审美文化的差异
D:西方美学对中国的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由“这种文化气质论给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照”可知,“新的学术疆域”指的是“中国美学研究”范畴的。B、C两项均围绕“中国审美文化”展开,D项说的是“西方美学”,均表述错误。“类型、构造、成因、背景”属于“文化根源”范畴,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10、【言语理解】要最大程度地________网络谣言,一方面要依赖法制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网民尤其是所谓“网络大V”________高度理性和负责的精神。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除 秉持
B:去除 把持
C:根除 维持
D:清除 操持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把持”“维持”“操持”与“精神”均不搭配,排除B、C、D。
第一空填“消除”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