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4

发布时间:2022-07-04 7:24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作为政府主导项目,公租房不仅凝聚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住权的供应预期,还承担了弱化住房市场投机性气氛、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的政策导向预期。能否实现这两大预期,推动整个房地产市场向更理性健康的方向转变,公租房市场能否成为住房市场中最具公平性、公共性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公租房应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B:公租房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C:公租房将弱化投机、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

D:公租房市场的最基本属性是公平性和公共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指出公租房承担了社会两大预期,其后强调要实现这两大预期,公平性和公共性至关重要。体现公租房公平性和公共性的只有D,当选。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7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92题

2、【言语理解】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区划。但是这种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区划,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称为“国家意识”,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没有形成这种意识的国家,本质上还不能称为一个国家,也是很不稳固的。真正的大国,不仅在于领土大,人口多,关键在于其国民是否已经形成了“国家意识”,产生了“国家认同”。
这段话主要谈的是:

A:国家的边界意识

B:国家的本质属性

C:国家认同的作用

D:国家意识的内涵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由对国家概念的论述引出“国家意识”的话题,说明“国家意识”是国民形成的一种“凝聚力”。没有形成“国家意识”,则本质上还不能称之为国家。最后得出结论:真正的大国,关键在于其国民是否已经形成了“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应为文段的主题词,A、B、C三项均与此不符,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8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8题

3、【言语理解】大自然慷慨的________,使人类得以繁衍滋息,创造文明。人类理应顺应自然,但人类的历史,反倒常常是________与辜负大自然美好情意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赐予 轻慢

B:分享 挥霍

C:奉献 嘲弄

D:供给 忽略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赐予”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神灵对普罗大众的赏赐;“分享”多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享受;“奉献”侧重于恭敬地献出,不图回报;“供给”指提供物资给需要的人使用。大自然作为造物主,它给予人类的各种馈赠用“赐予”最恰当,排除B、C、D。
第二空,“轻慢”有不尊重的意思,填入句中也能表达出人类对大自然态度的傲慢以及不珍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

4、【言语理解】传言有20多本关于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的书即将出版,且有几本已经面世了。所有这些书的目的是试图告诉那些迷惑而且常常是还不开通的芸芸众生:就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发展问题而言,不可能存在两种都成立的科学理论。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对世上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提供了一贯的、统一的并且是在不断完善的解释。“科学”创世论——当课堂上讲授进化论时,有些人就想争抢“相同的课时”来解释它——是基于宗教,而非科学。实际上,所有科学家和大多数非宗教激进主义宗教领袖们都已将“科学”创世论看作是拙劣的科学和拙劣的宗教。
非专业人士起码可以了解支持进化论的各种数据和观点。对每个人来说,著名哲学家肯切尔在《关于创世论者》的最后一章都阐述得极为清楚,这部优秀作品的护封上引用了斯蒂芬·杰·库德的一句话,“此书本身就代表了理性”。的确如此,如果理性是创世论和进化论之争的唯一标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本文,我们可以推断出:

A:理性思维在争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创世论者的观点应以理性思维为基础

C: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进化论显得难以理解

D:创世论者的观点得到了科学发现的支持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原题译文改编,命制不够科学。原题正确答案B项表述为“创世论者的观点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而本题改成了“创世论者的观点应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经此引申,正确答案B项便很难推出。分析其他三项,A项,由原文末句表假设的“如果”可知,此项的“起了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C项,与“非专业人士起码可以了解支持进化论的各种数据和观点”表述相悖;D项,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知,所有科学家都将“科学”创世论看作是拙劣的科学,故D项也错误。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在工作的时候,常常想起许多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踏踏实实地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无私奉献自己青春的生动事迹。

B:经过整改,这个单位的人员安排、生产计划以及科室人员的配置,都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C: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D: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成分赘余,应删除“他们”;B项语义重复,可删除“以及科室人员的配置”;D项成分赘余,应删除“具有”。C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

6、【言语理解】对下面一则广告的修改意见恰当的一组是:
××山庄位于西天目山,夏天特别凉爽,白天不用扇子,晚上不离被子。山庄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可同时接待近200多人,伙食分餐、桌餐任选,周围瀑布、水库、竹林美不胜收,室内卡拉OK、棋牌、乒乓应有尽有,是朋友小聚,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1)“西天目山”改成“天目山西边”;
(2)“夏天”改成“气候”;
(3)“同时接待近200多人”中的“近”或“多”去掉一个;
(4)“美不胜收”改成“数不胜数”;
(5)“朋友小聚”后逗号改成顿号。

A:(1)(4)

B:(2)(4)

C:(3)(5)

D:(4)(5)

正确答案:C

解析:(1)修改不恰当。“西天目山”和“天目山西边”含义相同,无须修改。
(2)修改不恰当。“夏天特别凉爽”指的就是夏天气候凉爽,无须修改。
(3)修改正确。“近200多人”使用两个表示大概的词,应删去其一,改为“近200人”或“200多人”。
(4)修改不恰当。“瀑布、水库、竹林”都在天目山上,数量有限,不应是数不胜数的,只能说“美不胜收”,无须修改。
(5)修改正确。“朋友小聚”和“避暑休闲”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分隔。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0题,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10题

7、【言语理解】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出台,犹如辞旧迎新的元旦钟声,给寂静的田野带去了春的气息,给________的乡村增添了新的活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袤

B:广阔

C:广泛

D:广博

正确答案:A

解析:横线处所填词语与“乡村”搭配,“广袤”指土地广大,用来形容乡村恰当。“广阔”一般与“视野”“空间”搭配,“广泛”一般与“范围”搭配,“广博”一般与“知识”搭配,排除B、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2题

8、【言语理解】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改革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过去不太尊重地方剧种,现在去尽力保护,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继续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能不能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不要再分到一个已经没有太多希望、两年也没有一个观众的剧团里面去?有没有可能让他们汲取一些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剧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为当代人所喜欢?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要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需要有所舍弃

B:一味地保护不利于改革和创新

C:没有观众的剧团应该汲取一些新鲜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

D:濒临灭绝的剧种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论述了保护对于改革来说不一定是好事。然后明确提到要想将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就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一味地保留,换言之,就是要有所舍弃。最后以年轻艺术家被分到无人问津的剧团为例,指出这种保护没有意义,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汲取新的元素,创造出为当代人喜欢的新剧种。A项表述与文意一致,当选。
B项缺少主体。C、D两项属于文段的举例内容,不是主要内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9、【言语理解】很多人对励志书籍的阅读体验是,读的时候________,但激动了几天之后却发现,生活还在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多大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潮澎湃 改变

B:思潮起伏 改变

C:热血沸腾 转变

D:慷慨激昂 转变

正确答案:A

解析:对应“激动了几天”,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含“激动”之意。“思潮起伏”形容思想活动极频繁。不能用于形容读完励志书籍后的情绪高涨状态,排除B。“心潮澎湃”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热血沸腾”形容情绪高涨,热烈激昂。“慷慨激昂”形容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子。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由“生活还在继续”可知,励志书籍对人生的影响很小。“改变”指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此处描述人生道路的变化小,填“改变”恰当,排除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8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题

10、【言语理解】什么是经典 或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或是经过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抑或是难以忘怀的一段话,还可以是一个角色、一场戏、一张照片。由于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生活背景不一样,所处环境不一样,文化水平不一样,因此对经典会产生一些质疑,但这些质疑并不会抹杀经典的意义及价值。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典是多种多样的

B:对经典的一些质疑时有发生

C:人们对经典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D:经典是最有价值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什么是经典”,然后指出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会对经典产生一些质疑,最后由“但”转折强调,质疑并不会抹杀经典的意义与价值。故文段强调的是对经典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态度,即要正确认识经典。C项是对主旨的同义转述。A、B两项是转折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D项的“最有价值”无中生有,且表述绝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