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操作某一行为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主观预期和推断。当面临困难任务时,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比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集中于问题存在的障碍、失败影响以及个人缺陷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低自我效能感表现的是:
A:破釜沉舟
B:画饼充饥
C:心急如焚
D:睹物兴悲
正确答案:C
解析:低自我效能感定义的关键信息:面临困难任务时,集中于问题存在的障碍、失败影响以及个人缺陷上。
A项,破釜沉舟是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并未考虑障碍、失败及个人缺陷,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B项,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C项,心急如焚是由于患得患失或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等无法顺利推进,才会心急如焚,符合定义。
D项,睹物兴悲指见到与故人有关的东西而引起悲伤,未涉及到困难,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5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1题
2、【判断推理】某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除非该国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否则经济不可能稳健增长。没有经济稳健增长,公共债务就会不断攀升。”
由此可以推出:
A:如果公共债务不断攀升,则该国没有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
B:只有该国不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公共债务才会不断攀升
C:如果该国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则公共债务就不会不断攀升
D:如果公共债务没有不断攀升,说明该国采取了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推理关系:①不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经济不可能稳健增长;②经济不稳健增长⇒公共债务不断攀升。结合①②可得,③不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经济不可能稳健增长⇒公共债务不断攀升。
A项,推理关系:公共债务不断攀升⇒没有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肯定了③的后件,不能进行有效推理,不能由题干推出。
B项,推理关系:公共债务不断攀升⇒不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肯定了③的后件,不能进行有效推理,不能由题干推出。
C项,推理关系: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公共债务不会不断攀升,否定了③的前件,不能进行有效推理,不能由题干推出。
D项,推理关系:公共债务没有不断攀升⇒采取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根治经济的顽疾,否定了③的后件,可以得到否定的前件,可以由题干推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63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78题
3、【判断推理】不见面审批:指有关部门通过网络渠道接受、审核各种申请材料,并将批复结果及时通知申请人的公务处理方式。
下列不属于不见面审批的是:
A:家住农村的小李在朋友指点下,按照当地社保网站的各项提示填好了个人的信息材料,当天就在村委会拿到了自己的社保证明
B:小赵向市长信箱发送电子邮件,举报一家企业向河中偷排污水的情况,涉事企业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产整改,小赵收到了关于处罚结果的邮件回复
C:小王打算开一家餐饮店,在市工商局网站上提交了全部材料,没想到的是,一周之内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D:小丁根据工作人员提示,在网上录完了办理房产证的申请材料,第二天登录网站发现,他的材料不完整,需要补充材料重新提交
正确答案:B
解析:不见面审批的定义要点:①通过网络渠道接受、审核;②各种申请材料;③将批复结果及时通知申请人。
A项,小李在当地社保网站上填写材料,当天拿到了自己的社保证明,符合定义。
B项,小赵是举报违规企业,不是申请,收到关于处罚结果的回复也不是批复结果,不符合要点②③。
C项,小王在市工商局网站上提交申请材料,一周之内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符合定义。
D项,小丁在网上办理了房产证的申请材料,第二天就收到了材料不完整需补充材料重新提交的回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0题
4、【判断推理】坚持:突破
A:学习:发展
B:赞同:争论
C:继承:创新
D:团结:竞争
正确答案:A
解析:因为坚持,所以获得突破,两者为因果关系。
A项,因为学习,所以获得发展,两者为因果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赞同和争论的含义相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继承和创新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团结和竞争的含义相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A:甲省政府批准了某市政府提交的土地征收申报材料
B:乙公司任命孙强为全权代表,让其负责与外方的业务洽谈
C:丙工商局根据某学校食堂的申请向其颁发了营业执照
D:丁公安局根据某犯罪嫌疑人的申请同意其取保候审
正确答案:C
解析:行政许可的定义要点:①主体是行政机关;②对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③从事特定活动。
A项,提交申请的是某市政府,为行政机关,并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符合要点②。
B项,乙公司任命孙强为全权代表,但乙公司并非行政机关,不符合要点①。
C项,丙工商局根据学校食堂的申请,允许其营业,符合定义。
D项,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并非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不符合要点③。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2题
6、【判断推理】权利反比原则指的是行使权力的人必须在权力执行的范围内最后得利,而权力最小的人最先得利的原则。七人每天一起捕鱼,在缺乏计量工具的前提下,下列哪项分配方法符合权利反比原则?
A:通过抽签决定分配的人和拿取顺序
B:由七人中最年长的负责分成七份,由最年轻的将每份分配到各人
C:成立分配委员会和民主监督会,双方共同负责分配方案
D:负责分成七份的那个人最后取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正确答案:D
解析:权利反比原则定义的关键信息:行使权力的人最后得利,权力最小的人最先得利。
A项,抽签属于古典概率,每个人获取的几率相等,权力没有最大最小之分,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B项,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人都体现了权力的行使,无法判断谁最先得利,谁最后得利,属于不明确项。
C项,双方共同负责分配方案,无法判断谁最先得利,谁最后得利,属于不明确项。
D项,某个人负责分成七份,体现了权力的行使。最后取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体现了行使权力的人最后得利,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74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66题
7、【判断推理】回避是指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这种做法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回避情况的是:
A:甲、乙、丙三兄弟因争夺遗产而诉至法院,法院调解后,乙、丙提出,该院刘审判员是甲的妻兄,而刘审判员与本案张审判员是朋友。乙和丙提出应让张审判员回避
B:甲与乙打架,甲将乙打成重伤。负责侦查这个案件的公安干警是甲的舅舅,他一向公正无私,为人所称道。但乙的亲属还是要求甲的舅舅回避
C:甲误伤乙,诉到法院,一审判决甲有期徒刑2年,甲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受理后,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书记员是刚调来的,他在该案一审时为受害人作过证。甲向法院提出这个书记员应当回避
D:甲与乙因合同纠纷诉讼到法院,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审判员是甲的堂兄。乙方提出该审判员应当回避
正确答案:A
解析:回避的定义要点:①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②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这种做法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A项,刘审判员与案件并没有直接关系,张审判长与案件亲属也没有直接关系,不属于“司法人员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不符合要点①。
B项,公安干警是甲的舅舅,存在亲属关系,符合定义。
C项,书记员为受害人作过证,存在特殊关系,符合定义。
D项,审判员是甲的堂兄,存在亲属关系,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0题
8、【判断推理】所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类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形属于面源污染的是:
A:某核电站因地震发生核泄漏造成海水污染
B:酸雨造成了土壤污染和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C:农村到处散落的垃圾经降水过程污染水体
D:造纸厂的工业污水不经处理由排污管排放到湖里
正确答案:C
解析:面源污染的定义要点:①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②非特定地点;③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汇入受纳水体。
A项,某核电站属于特定地点,且地震也非降水的冲刷作用,不符合要点②③。
B项,说的是酸雨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直接损害,并不是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且不涉及汇入收纳水体,不符合要点①③。
C项,散落的垃圾经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符合定义。
D项,造纸厂属于特定地点,经排污管排放污水,并不是在降水的冲刷作用下,不符合要点②③。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下列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A:小王的父亲是著名的画家,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后来也成为一名画家
B:某大学生在人多的教室里复习功课总容易分心,于是换到一个独处的安静环境,学习效率非常高
C:小芳学会了拉二胡,自己尝试拉小提琴,结果也很快学会
D: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后来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改掉了毛病,学习进步非常快
正确答案:C
解析:学习迁移定义的关键信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A项,受父亲的影响而对绘画产生兴趣,并未体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不符合定义。
B项,换到安静环境后学习效率高,并未体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不符合定义。
C项,“拉二胡”对学习“拉小提琴”的过程产生了影响,符合定义。
D项,改掉沉迷网络游戏的毛病后学习进步非常快,并未体现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
10、【判断推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权利人通过创造性劳动形成的、或者合法取得的具有知识性、精神性价值和实际经济利益的财产权利。知识产权保护是个人或组织,依法对具有实际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维护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以下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的是:
A:民营科技企业与涉密员工订立商业秘密保护协议
B:轻工学院赵老师长期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C:模特大赛冠军李艳认为赞助商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照片用于化妆品广告宣传,构成侵权行为,已经起诉到法院
D:个体工商户李某精心研究,制作“一招鲜”调味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准备申请注册商标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识产权定义的关键信息:通过创造性劳动形成的、或者合法取得的具有知识性、精神性价值和实际经济利益的财产权利。知识产权保护定义的关键信息:依法对具有实际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A项,企业与涉密员工订立保密协议,是对具有实际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B项,取得发明专利,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维护合法权益,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C项,模特大赛冠军李艳的照片不属于通过创造性劳动形成的财产权利,即不属于知识产权,因此李艳起诉赞助商并非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D项,李某制作调味品,准备申请注册商标,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维护合法权益,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