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1

发布时间:2022-07-13 13:19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最好的和最宝贵的书,读了以后,会把你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样的书会在我们心里唤起________意识、________渴望、________感情;这样的书会从沉睡中把我们唤醒,使我们摆脱困惑的泥潭,引我们走上开拓生活之路的人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烈的 崇高的 纯洁的

B:强烈的 纯洁的 崇高的

C:纯洁的 崇高的 强烈的

D:崇高的 强烈的 纯洁的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突破。分析可知,三者中唯有“强烈的”能与“渴望”进行搭配,体现了“渴望”的程度和状态。同时,“崇高的”“纯洁的”与“意识”“感情”也搭配得当,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8题,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题

2、【言语理解】每当人们想到虚拟的事物时,总是立刻将其和与之相对应的物质实体对立起来,比如亚马逊网上书店与传统书店,维基百科与纸质的百科全书。人们认为,这些虚拟物体将会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取代有形实物。不过,在教育领域,虚拟物体应该不会取代有形实体,而会是另一番模样。我们不应以取代传统的物质课堂为目的,而应将虚拟技术与物质实体结合起来,重构整个教育模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

A:复杂性

B:必要性

C:特殊性

D:可行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指出,人们一般认为,虚拟物体与有形实物相比,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因此,虚拟物体将会取代有形实物;接着由“不过”转折,指出在教育领域,虚拟物体不会取代有形实体,而会是“另一番模样”,我们应将虚拟技术与物质实体结合起来。由此可知,文段说的是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特殊性,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物质课堂。C项当选。“复杂性”“必要性”“可行性”均无法从文段推出,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91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5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8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3、【言语理解】中国骑兵的历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骑兵日趋重要的反映,但当时骑兵非常辛苦,只能依靠双腿的力量夹紧驰骤颠簸的马匹以保持平衡。西汉中期,西南边陲的滇国骑兵开始普遍使用一种特殊的马镫,它使上马和骑乘时有了一个很好的着力点,马鞍前沿两侧各系有一根下垂至马腹前侧的绳子,绳端结成圆圈状,骑马者双脚的大拇指各伸入一圈,蹬向马腹前方,这种绳圈式马镫的图像时常出现在滇国的青铜器上。3世纪左右,一种更为方便简洁的上马搭足用的铁马镫在中华大地上出现,长沙金盆岭西晋墓骑马陶俑的单马镫再现了这段历史。这些陶俑的马镫仅出现在左侧,而且乘马者的脚也没踏在镫里,表明这个马镫是供上马时蹬踏之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马镫晚于骑兵而出现

B:最早的马镫是青铜材质的

C:西晋时的铁马镫只在马的右侧

D:西汉骑兵使用只供上马的马镫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可知,中国骑兵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最早的马镫出现于西汉中期,可见A项与文意相符。由“西汉中期,西南边陲的滇国骑兵开始普遍使用一种特殊的马镫,……马鞍前沿两侧各系有一根下垂至马腹前侧的绳子”可知最早的马镫是绳子做的,而非青铜材质的,B项与文意不符。由“这些陶俑的马镫仅出现在左侧”可知C项“右侧”的说法有误。文中“这个马镫是供上马时蹬踏之用”说的是西晋骑兵陶俑,而非“西汉骑兵”,故D项也与文意不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2题

4、【言语理解】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益严重。其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是最为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给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相当的危害,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的毒害,如再不采取及时措施,必然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釜底抽薪的危机,着实不能掉以轻心了。历史早已经证明,文化混乱即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
这段文字最适合的标题是:

A:网络文化乱象必须下猛药来治

B:当今社会网络文化乱象丛生

C:肃清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D:文化思想混乱后果不堪设想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论述了近几年来的文化乱象,尤其是网络文化中的垃圾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巨大危害。由此可推断,作者意在呼吁尽快对此现象进行治理。B、D两项仅涉及现象及危害后果的阐述,排除。C项“网络环境”的表述过于笼统,脱离了“网络文化乱象”这一话题,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5、【言语理解】革命免不了使用暴力,免不了造成社会一定的破坏和震荡,这是________的客观事实。有人据此否定革命,认为革命的代价太大,不如采取和平渐进的改良方式为好,这种观点貌似有理,但它脱离具体情况抽象地议论改良和革命孰优孰劣,实则毫无意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否认

B:毋庸讳言

C:不言而喻

D:无可争辩

正确答案:B

解析:“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与“客观事实”不搭配,故首先排除C。“不可否认”指事情不用否认,就是这样的。填入空缺后,与后文的“否定”有重复之嫌,故可排除A。“无可争辩”指没有什么可争辩的,表示确实无疑。“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两个成语相比较,前者侧重的是事实确确实实存在,常用在有人对某事的确定性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后者强调的是对这个事实的存在不用忌讳和隐瞒,常用于有人对某事的缺点、弊端进行遮掩、隐瞒的情况下。由题干后文可知,没有人置疑革命的暴力性。故填“无可争辩”不妥,排除D。“免不了造成社会一定的破坏和震荡”是革命的弊端,故填“毋庸讳言”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6、【言语理解】可以替换划线部分的词语是:
美国试图通过解决流动性危机来解决支付性危机无异于抱薪救火,借更多的债来解决债务危机,这种救助力度越大,危机扩散幅度就越深,持续时间也越长。

A:杯水车薪

B:扬汤止沸

C:火上加油

D:剜肉补疮

正确答案:C

解析: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火上加油:在一旁助威,增加人的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用“火上加油”替换“抱薪救火”后,题干意思没有改变,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D为干扰项,“剜肉补疮”意为:挖下身上的好肉来补伤口。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虽然它也有用错误的方法来救急的意思,但没有体现“抱薪救火”所包含的使灾祸扩大的意思。故“剜肉补疮”不如“火上加油”贴合文意。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成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非强即弱、非胜即败。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这段话谈论的核心意思是:

A:生活是一个合作的舞台

B:双赢符合现实人生的辩证法

C: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

D:利人与利己并存不悖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成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和“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可知,文段所要说明的是“利人利己”即双赢的处事态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A不是文段的核心意思,选项C、D文段并未提到。故本题答案为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编译工作是寂寞的。一盏灯、一杯茶、一支笔、一沓纸、一摞书、一个悠长的夜晚,这是编译人员在岗位上________的写照。他们不在意外界的喧哗,只坚守内心的宁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兢兢业业

B:克勤克俭

C:勤学苦练

D:夜以继日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编译工作是寂寞的”“他们不在意外界的喧哗,只坚守内心的宁静”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要体现编译人员在岗位上能耐得住寂寞,踏实专注工作之意。
“兢兢业业”指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其填入能体现出编译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踏实认真的态度,符合句意。“克勤克俭”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文段并未体现“节俭”之意,排除B。“勤学苦练”指认真学习并且刻苦练习。文段强调的是编译人员在岗位上的工作状态,而非学习和练习的状态,不符合句意,排除C。“夜以继日”指日夜不停。其填入体现不出编译人员工作踏实、认真的态度,不符合句意,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在知情同意方面,由于绝大部分没有专业知识的受试者对基因治疗的原理无法准确理解,因而很难真正完全知晓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个风险是由于很多基因治疗所针对的是严重的遗传疾病,因而通常需要在病人婴儿或儿童时期治疗,但此时是否做基因治疗的知情同意和选择将取决于其父母或监护人。父母或监护人是否有权为病人选择有可能改变其体内部分细胞的基因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共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知情同意在基因治疗中的实现难度

B:基因治疗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

C:基因治疗中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D:知情同意在基因治疗中的观念分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为并列式结构,分别介绍了基因治疗中知情同意方面的两个风险。其一是受试者很难真正完全知晓其承担的风险,其二是父母或监护人是否有权为病人选择改变其体内基因,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共识。综合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知情同意在基因治疗中的实现难度,对应A。B、C两项未提到“知情同意”问题,D项的“观念分歧”只对应第二个风险,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8题

10、【言语理解】“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语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雷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述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的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一词成了一个有特殊定义的名词。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开篇即指出“黑马”一词来源于英语,在对“黑马”的涵义进行了简单介绍后,接着花大篇幅对“黑马”词义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作者介绍“黑马”的涵义是为了给接下来论述词义的来源做铺垫。故可排除B项。C项,“演变”一词要求不仅要探讨最初怎么用、是什么意思,还要说以后又是怎么用的,文段内容会呈现出一种阶段性,显然题干没有论证后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排除。D项的内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足以概括整段文字,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