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纵观世界,新的垃圾处理时代正在到来。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等离子技术来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并对城市生活制造的“污泥浊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为腐殖酸肥料。德国科学家创造出“风拣技术”,令世界看到了垃圾处理的广阔未来。该技术终结了垃圾的人工分拣,让风代替人去对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纸张等进行分拣,从而将垃圾处理工艺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B:科技:垃圾处理的关键
C:风力:新时代的“机器人”
D:无害化:垃圾处理的未来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新的垃圾处理时代正在到来,然后分别介绍了俄罗斯的等离子垃圾处理技术和德国的风拣垃圾处理技术。“垃圾处理”为文段的关键词,在标题中应有所体现,据此排除A、C。D项的“无害化”不能概括德国的风拣技术,排除。文段强调的是科技给垃圾处理带来的革新,B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准确概括。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7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7题
2、【言语理解】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其中邓小平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 )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 )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 )总结。
A:奠基性 创造性 开拓性
B:奠基性 深刻性 科学性
C:根本性 全面性 实践性
D:根本性 先进性 时代性
正确答案:A
解析:从社会主义、党、发展这三个问题可知,这是个由宏观到微观的变化过程,故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这一宏观问题的基础性回答,“奠基性”符合题意;对党的建设问题、发展问题,之前没有任何理论给予明确的解释说明,因此“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总结都具有开创性,故“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句意,A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符号,未免让人遗憾。虽然春联、福字、门神、年画以及灯笼等诸多元素,都可以视作春节的文化符号,但是,这些文化符号是琐碎而不统一的。我们的“春节符号”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性的、超越以往的东西,让人一眼见之就能想到它代表着我们的春节。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年节文化内涵需要通过符号来表达
B:春节记忆需要用“春节符号”唤醒
C:春节最能体现中国年节文化的内涵
D:春节需要统一的文化符号来代言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春节历史悠久却没有统一的文化符号是一种遗憾,然后说明春节的诸多元素作为文化符号是琐碎而不统一的,最后得出结论,春节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符号。A项未提到“春节”,C项未提到“符号”,均可排除。B项强调的是唤醒春节记忆,文段并没有春节记忆被遗忘的表述,也可排除。D项是末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以经典重生为主线的怀旧音乐综艺扎堆亮相,让很多人在歌声中回忆往昔,也让部分年轻观众初听老歌惊为天人,从此进入到听歌的“考古”岁月。如今的年轻人成长在网络时代,在海量歌单的冲击下,唱片和专辑对不少年轻歌迷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概念。在此情况下,经典老歌通过怀旧音乐综艺重新进入大众曲库,让不少年轻人开始追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歌曲。这几年,经典的滚石、宝丽金时代的老歌,越来越被年轻歌迷所认识和了解。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经典老歌越来越被年轻歌迷所认识了解
B:怀旧音乐综艺进入听歌的“考古”岁月
C:年轻歌迷追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曲
D:唱片和专辑对于年轻歌迷来说非常陌生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怀旧音乐综艺扎堆让部分年轻观众进入听歌的“考古”岁月;然后说明经典老歌通过怀旧音乐综艺重新进入大众曲库,越来越被年轻歌迷所认识和了解。由此可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经典老歌被年轻歌迷所认识了解这一现象,A项概括准确,当选。
B项未提到年轻歌迷这一对象,排除。
C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缩小了范围,文段说的是“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歌曲”。
D项偏离主题,未提到年轻歌迷对经典老歌的“考古”这一现象,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出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也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第一劳动者”。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它的生命活动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A: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B: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C:蚯蚓对土壤的改造
D:蚯蚓的生活习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展开论述,末句说明它“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由此可以判断,文段话题的落脚点在蚯蚓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上。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继续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选项中只有C项延续末句蚯蚓对土壤改造的话题,最可能在下文讲到。
A、B两项未提到“蚯蚓”,D项未提到“土壤”,均与文段末句话题衔接不恰当,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7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2题
6、【言语理解】以下四个新闻标题中,存在歧义的是:
A:中欧峰会推迟引发欧洲媒体关注
B:百国将签署禁用集束炸弹条约
C:绿色中国杂志社否认收取封口费要求减轻处罚
D:北京公交集团否认李素丽贪污被抓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根据停顿的位置不同,可理解为:“绿色中国杂志社否认/收取封口费要求减轻处罚”或者“绿色中国杂志社否认收取封口费/要求减轻处罚”,前者是否认“要求减轻处罚”;后者是否认“收取封口费”,并且要求减轻处罚。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输入的。19世纪末,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国学”概念,并将其引入中国。当时引进这样一个概念,是为了和西方学问相区别,是被逼出来的。古人从不称自己的学问为“国学”,而直称其为儒学、道学、理学、心学、佛学、玄学、子学等。“国学”概念出现之后,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
根据这段文字,“国学”的哪一方面不能确定?
A:诞生背景
B:具体所指
C:传播过程
D:概念来源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当时引进这样一个概念,是为了和西方学问相区别,是被逼出来的”可知,“诞生背景”可以确定,排除。
B项,由“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可知,国学的“具体所指”无法确定,当选。
C项,由“19世纪末,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国学’概念,并将其引入中国”可知,“传播过程”可以确定,排除。
D项,由“‘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输入的”可知,“概念来源”可以确定,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8题
8、【言语理解】锂金属的微观形状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导致金属锂的锂枝晶的析出。锂枝晶不仅会降低电池的容量,还可能造成电池内短路,诱发起火和爆炸等安全事故。如果将一层厚度仅约1微米的橡皮泥涂在锂金属表面,可以近乎完美地保护锂金属电极。在正常的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在电极表面均匀沉积,对橡皮泥的作用力很小。软软的橡皮泥可以很好地适应锂金属的形状和体积变化,牢牢地贴在锂的表面,起到保护涂层的作用。一旦在某些区域有锂枝晶“刺出”,橡皮泥涂层就会迅速变硬,从而有效阻挡锂枝晶的生长。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锂电池发展的历史
B:锂电池容量的影响因素
C:橡皮泥涂层提高锂电池性能的机理
D:锂枝晶的危害及抑制方法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锂金属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析出锂枝晶,而锂枝晶会降低电池的容量,甚至诱发起火和爆炸;接着指出若使用橡皮泥涂在锂金属表面则可近乎完美地保护锂金属电极,然后对此机理进行了具体介绍。故文段主要介绍的是橡皮泥涂层提高锂电池性能的机理。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9、【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A: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进这一陌生的境地。
C:这篇通讯是《光明日报》记者邵云环同志在贝尔格莱德已遭北约空袭,并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日子里写的。
D: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可改为“如果他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B项主客倒置,应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C项偷换主语,后面的“扬言‘加大轰炸力度’”的主语为北约,而不是邵云环同志。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后世学者常常将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探究,却很少有人观察到几乎同时发生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至少在经济领域,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与甘地的非暴力主张很可参照。
作者写作这段文字意在指出: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联系紧密
B:学者忽视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1919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C:“五四运动”前后,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受到甘地主张的影响
D:“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俄国和印度两大思潮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作者用“事实上”引出了自己的观点——“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D项的表述与此一致。A项未提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不够全面。B项学者的研究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观点,其本身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C项只涉及“经济领域”的影响,过于片面。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