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60

发布时间:2022-07-15 17:13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纵然价格不菲,但以天然、健康、无污染、无添加为生产理念的有机农产品时下正成为越来越多追求品质和健康人士的餐桌“_______”。但在很多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食品上贴的有机标签形式多样,没有统一标准和规范。而且,有机标签在一些网站上可以随意买到,消费者常常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潮 无所适从

B:新宠 莫衷一是

C:新风 真假难分

D:新贵 难辨真伪

正确答案:D

解析:

首先看第一空,有机农产品受到追求品质和健康人士的青睐,因而成为餐桌“新宠”或“新贵”,而不能是“新潮”或“新风”,排除A、C项。标签的不统一以及网上购买渠道的便捷,混淆了消费者的视线,使他们分不清真假有机农产品,而不是使得消费者得不出一致的意见或结论,故排除B项的“莫衷一是”,填“难辨真伪”。答案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62题

2、【言语理解】“孩子们带我们看帆船落日、出海、沙滩散步、跳伞,很开心。”这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鸡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则朋友圈,也是无数中国家庭春节团圆相聚的新缩影。春节期间的数据显示,团聚主体没有变,但团聚的方式却有了新变化,许多家庭“要么在景区,要么在去景区的路上”。旅游________________。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为春节团聚提供了新形式

B:正成为春节消费的新热点

C:是观察当代中国的新窗口

D:为子女尽孝提供了新样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一位高中老师的朋友圈引出春节团聚方式的新变化——旅游正在成为中国人新的团聚方式。B项的“春节消费”、C项的“观察当代中国”、D项的“子女尽孝”均与“春节团聚方式变化”的语境不相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4题

3、【言语理解】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提高城市屋顶及道路路面的反射能力,可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降低地球大气温度。降低幅度虽然很小,但可被测量。在《环境研究报告》中有研究者表示,因为屋顶及道路占城市表面积的60%以上,使用淡色材料能把平均反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使得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多达0.07摄氏度。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在探索缓解全球变暖的新途径

B:深色材料的表面的反射能力强

C:新型材料能大幅降低室内温度

D:城市路面占城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提高城市屋顶及道路路面的反射能力,可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降低地球大气温度”可推出。
B项颠倒黑白,由“使用淡色材料能把平均反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可知,反射能力强的是淡色材料。
C项无中生有,文段中研究的是降低地球大气温度的材料,“降低室内温度的材料”文段未涉及。
D项,文段中说的是“屋顶及道路占城市表面积的60%以上”,“城市路面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4、【言语理解】不要因为我们曾经跌倒就自叹自怜________,到头来只会使充满希望的生命之花凋谢枯萎;不要因为昔日光彩耀目,就________不能自拔,到头来只会使我们如火的激情悄然熄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思进取 志得意满

B:妄自菲薄 固步自封

C:裹足不前 沾沾自喜

D:瞻前顾后 趾高气扬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我们不要因为跌倒了就停止前进的步伐。“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轻自己。“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二者均含停止前进的意思,排除B、D。“不思进取”指不想努力上进,不想有所作为;“裹足不前”比喻由于害怕或有顾虑而停止不前。对应“曾经跌倒就自叹自怜”,“裹足不前”填入更符合句意,排除A。验证第二空,“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填入也符合沉醉于昔日光彩耀目不能自拔的语境。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5、【言语理解】从羊皮纸、竹简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摩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文段中的“同时”可知,前后两部分内容为并列关系。前一部分说明科技的创新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后一部分说明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创造出了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综合起来可知,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A项非文段重点,B项“潜力变得无穷”不能准确概括两方面的内容,C项“文化创新的进程”在文段中并未涉及,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9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9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6、【言语理解】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介上,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很多优秀诗歌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走向舞台、影视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表演者的理解和感受,对诗歌进行了“第二次艺术创作”,辅以声光电等多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借助当代技术手段,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远胜古人

B:借助舞台、影视等艺术形式,诗歌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

C: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

D:普及诗歌需要借助舞台、影视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点明主旨,诗歌需借助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B项符合题意。
文段并未将古人与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对比,排除A;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是否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C;文段并未谈“普及诗歌”的问题,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8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7题

7、【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这些经验值得广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

C:在客观事实面前,谁也无法否认他的确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

D:小赵看到了领导的批示,才使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缺少主语,可将“在”和“下”去掉,使本句的主语变为“新形势”。B项成分赘余,提取句子主干为“经验值得重视”,可把“的”删除。D项偷换主语,前半句的主语是小赵,后半句的主语换成了批示,可将“才使”去掉。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正是这许许多多人们________的变化,比起接踵而起的高楼、林立的工厂以及家用电器________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深刻地记录着我们生活的变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习焉不察 乃至

B:视若无睹 加上

C:习以为常 或者

D:耳闻目睹 甚至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可知,句意为人们经常看到却不以为然的变化更深刻地记录着我们生活的变化。
第一空,“视若无睹”形容对所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习焉不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视若无睹”“耳闻目睹”填入均与句意不符,排除B、D。
第二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表示递进关系,“或者”填入与此不符,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5题

9、【言语理解】S县城玲珑娇小,整洁可爱,人口不足五万,是个风光________的疗养圣地。但川流不息的游客当中又有几人知晓这是在反动派________过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诱人 洗劫

B:宜人 血洗

C:迷人 血染

D:诱人 掠夺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疗养圣地”可知,S城应该是非常宜居的,“迷人”“诱人”侧重有吸引力,都不能体现宜居这层含义,排除A、C、D。
第二空,“血洗”能凸显县城曾经的惨状,与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7题

10、【言语理解】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的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于是,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绿色,可以给生命带来希望

B:艺术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C:有了希望,就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

D:希望,一定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正确答案:C

解析:病人见落叶而感怀身体状况,身体每况愈下,画家画了一片绿叶挂在枝头,病人因有了生的希望而奇迹生存。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的是有了希望,就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绿色”还停留的故事本身。B项内容与文段无关。D项“一定”表述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