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传统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日臻成熟和完美,许多名角“唱、做、念、打”的表演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戏曲的内容,如戏剧情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观众欣赏的更多是形式。就如京剧《空城计》,谁不知道其情节和人物?观众进剧场,主要不是看其情节人物,而是去听演员唱那段脍炙人口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也就是说,观众进剧场是奔角儿来的。所以,人们进剧场是听戏,而不是看戏。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
A:欣赏传统戏曲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
B:观众在今天更注重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
C:演员的表演技艺是决定传统戏曲精彩与否的关键
D:不断丰富戏剧的情节才能推动传统戏曲继续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形式日臻成熟和完美,戏曲的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观众欣赏的更多是形式;然后以京剧《空城计》为例进一步说明观众进剧场主要不是为了看情节人物,而是听角儿演唱来的,即更看重戏曲的表演形式。A项“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文段未涉及;D项强调要有丰富戏剧的情节,与文段“戏剧情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的表述不符。C项强调演员表演技艺的重要性,不如B项对文段主旨的概括准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2、【言语理解】一种文化决不能靠 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容纳外来成分的气魄,能不能 和消化并不机械照搬、盲目崇洋,正是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排挤 吸收
B:排斥 吸纳
C:排挤 吸纳
D:排斥 吸收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中“排挤”具有贬义色彩,文中所述内容为文化显然非贬义语境,因此排除AC。后一句中“消化”与“吸收”相对应,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________的地步。他们缺少一种适时放弃的智慧,他们所追求的“完美”,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完美”,而是一种非常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抱残守缺
B:宁缺毋滥
C:冥顽不灵
D:吹毛求疵
正确答案:D
解析:由“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和最后一句“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可知,句意为消极完美主义者对细节苛求到了过分的地步。显然此处要填一个贬义词,“宁缺毋滥”偏褒义,故首先排除B。“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句中没涉及陈旧、保守的问题,排除A。“冥顽不灵”形容愚昧无知。用来形容消极完美主义者不恰当,排除C。“吹毛求疵”形容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契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管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干部,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
B: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
C: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
D: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首句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接着举了各类年轻人的例子来进行具体说明,末句再次强调“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要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时代联系起来,要懂得奉献。与文段中“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国为家添砖加瓦”对应,D项的“奉献”更恰当。
B、C三项均着眼于个人层面,而文段是围绕国家和民族事业展开论述,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5、【言语理解】事业的成败往往不只取决于人才的________,还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上只有________的人,而没有无用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人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寡 失意
B:得失 错位
C:优劣 失败
D:高低 误用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存在高低差异的是才学,“人才”与“高低”搭配不当,排除D。
第二空,句子讲的都是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即应当使他们各得其宜,因此填入“失意”“失败”均不恰当,排除A、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9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9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6、【言语理解】我们的身体里有着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能量……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思考用人体给可穿戴设备供电的方法……中美研究团队2013年发明了依靠运动动能发电的压电纤维……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在2015年首次成功开发了能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面料……乍看起来,眼泪似乎是比汗水更不靠谱的燃料来源……但在2015年7月,犹他州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首款集成EFC隐形眼镜,能把人的眼泪转化为电力……虽然生物动力燃料电池是目前受到追捧的新兴技术,但目前发明出的设备能够产生的电力还比较有限。此外,像血液供电这类获取体内化学能量的方式,带有侵入性,也存在着许多风险。未来的生物供电究竟还有哪些可能性?或许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文字,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是:
A:冷眼旁观
B:暂且搁置
C:拭目以待
D:拒之门外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列举了多种用人体给可穿戴设备供电的探索,虽然这些方法存在电力有限等缺陷,但由“未来的生物供电究竟还有哪些可能性?”可知,作者对这些技术是抱有较大期待的。C项的“拭目以待”符合作者态度。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7、【言语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蜡烛竭尽全力奉献社会,值得赞扬
B:蜡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值得赞扬
C:只要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再小的奉献也是伟大的
D: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里装着他人、装着社会,就是伟大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论述的重点不是蜡烛,而是借物喻人,说的是奉献不分大小,只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即使像蜡烛一样,只能照亮身边的角落,那也是伟大的,值得赞扬的。A、B错把蜡烛本身当做文段论述重点,排除。以蜡烛为喻重在强调其奉献精神,D项未提到“奉献”,不如C项合适。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在、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喜欢做的事,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成功就是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
B: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难以确定
C:追逐名利的人是得不到成功的
D:兴趣是人们得到幸福的源泉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共三句话,均提到“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由此可知,文段主旨应与此相关,只有A项相符。B项的“难以确定”表述错误,文段明确提到“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丰富的内在、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C项“追逐名利的人”仅在末句提到,非文段重点。文段主要围绕“成功”展开,未涉及“幸福”的话题,D项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9、【言语理解】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但巴黎永远是全世界艺术崇拜者的麦加。罗丹的“思想者”高踞于自家庭院里,天天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式人种的瞻仰和膜拜。巴黎地铁靠近罗丹博物馆的那一站,站台两壁张挂的全部是罗丹作品的巨幅照片,这是旅游广告,也是民族骄傲。
上面这段文字说明( )。
A:艺术具有军事所不可比拟的力量
B:军事成就是暂时的,艺术成就是永恒的
C:巴黎能成为艺术殿堂,和殖民统治分不开
D:法国国力虽不算强,但艺术却令世人瞩目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法兰西失尽海外的殖民地,但巴黎永远是全世界艺术崇拜者的麦加”,法国在军事上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和占领是暂时的,但其艺术成就却是永恒的,故本题的答案为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10、【言语理解】《爸爸去哪儿》选择了5对明星父子一起参加录制。节目中,平时因为工作繁忙而鲜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们,必须单独带着孩子完成为孩子做饭、陪孩子睡觉等多项任务。《爸爸去哪儿》收视情况之优异,据说超过了今年全国迄今为止所有电视节目。为什么观众会对这档节目如此青睐?说到底,是因为节目中体现的浓浓亲情让人心存暖意,也点燃了人们心中回归家庭的渴求。正如泰戈尔曾经在诗里写道:“我们一次次地离开,是为了一次次地归来。”
对文中“我们一次次地离开,是为了一次次地归来”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引用这句诗,主要是为了突出这档节目激发了人们回归家庭的渴望
B:引用这句诗,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不要忘了对最初自我的肯定
C:这句诗的引用,主要对文意起到点缀作用,为了增添一点诗意
D:任何一种形式的回归,都意味着对更好的未来的再度憧憬
正确答案:A
解析:这句诗是对前文的总结,前文主要论述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成功的原因,即节目中体现的浓浓亲情让人心存暖意,也点燃了人们心中回归家庭的渴求。诗句中的“归来”指的是人们对于回归家庭的渴求。A项论述最贴近文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9题,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