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11

发布时间:2022-08-16 1:25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中国当下最大的社会不公平还不是在经济领域,而是在公共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消极排斥方面,往往是因为贫富悬殊导致贫困人口无法进入富裕人群的社会空间。在积极排斥方面,往往是经济、社会某些规章或规定导致弱势与贫困人口无法进入某些社会空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现象

C:公平社会绝对不能排斥穷人

D: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正确答案:B

解析:首句为中心句,指出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不公平是公共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排斥现象,后面具体围绕贫富差距阐述了积极排斥和消极排斥。B项概括较为全面。中国当下最大的社会不公平不是在经济领域,A项与此冲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中国要想在21世纪里有较大的作为,就绝不应该仅仅在国际竞争和互动的一般技巧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及时认清世界政治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战略智慧,敏锐洞察未来世界可能的走势,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换言之,国际战略的使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为世界设计某种自以为是的结局。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国的国际战略应该认清世界政治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

B:中国的国际战略应该消除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

C:中国的国际战略应当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谋求全面发展

D:中国的国际战略应该适应世界政治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

正确答案:D

解析:首先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话由“更重要的是”引出中国想要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及时认清世界政治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第二句用“换言之”再次说明采用上述国际战略的必要性,即国际战略不能为世界设计解决,中国的国际战略应该根据世界的发展大势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D项表述正确。
A项未涉及认清形势后如何做的问题,排除。B、C两项未体现对大势的顺应,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18题

3、【言语理解】创新源泉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面向历史的发掘。每一次回顾历史都可能是一次观念的清理和创新。研究和发掘新的史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梳理。________________。重新发现历史,建立当下社会观念与历史价值的承继关系,这是奠定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不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漠视历史积累,不断复制曾经的创新过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与其重读历史,不如创造历史

C:历史无法重来

D: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对当下创新的意义,指出应在历史的基础上瞭望未来进行创新。填入句子应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只有A项符合此意,当选。
B项否定重读历史的价值,与横线前句意相悖,排除。C、D两项都未体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也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52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4题

4、【言语理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描述的是兵营与士兵的关系。这句俗话同样可以用于阐释大学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学作为相对________的机构,师生的驻留和流动促进了大学气质与个性的形成和保存。对师生来说,他们既是大学氛围的建设者,也是感受者;对大学来说,它既是已有气质和个性的保存者,又在不断接受教师和学生每日对大学气质与个性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殊 影响

B:独立 改变

C:固定 塑造

D:成熟 渗透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句意可知,“流水的兵”对应学生,“铁打的营盘”对应“大学”,故第一空应与“铁打的”对应,选项中“固定”最符合要求。
第二空填“塑造”也与“气质与个性”搭配得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下列各组中,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1)非经批准不能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离开工作岗位。

B:(1)除非领导去请,他才会来。 (2)除非领导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1)小王刚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2)小王刚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D:(1)这样的事,她何尝乐意做? (2)这样的事,她何尝不乐意做?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1)句的意思是“她不乐意做”,(2)句是双重否定表肯定,意思是“她乐意做”。所以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6、【言语理解】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实体行业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骨架”和“肌肉”,银行业就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气”和“血”。由是观之,银行业疲弱或支持不利,则国民经济“气血虚亏”“气血不畅”,实体经济的骨骼肌肉自然虚弱,肢体会冷热不均、麻木疲敝;如果银行业利润过于丰厚,则表现为“气血旺”和“虚火上升”,同样会造成国民经济的病态。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不应低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地位

B:银行业和实体经济应协调发展

C:银行业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D:国民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引用实体行业、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骨架”“肌肉和“气”“血”的比喻,说明实体行业与银行业关系密切。然后具体阐释了当银行业疲弱或支持不利、银行业利润过于丰厚两种不健康发展对实体行业的不良影响。故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实体行业与银行业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B项与此表述一致。故本题选B。
A、C两项都只涉及“实体经济”“银行”中的一个,不全面。D项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7、【言语理解】“先老”即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意味着我们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变得昂贵了,意味着我们会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未富”则意味着,我们并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个阶段就比较优势来说,我们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不准确地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比较优势真空”。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未富先老”的局面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B:过去的发展方式会使我们丧失比较优势,不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C:中国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

D:“未富先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先老”会使我们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接着指出“未富”会使我们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不到足够的比较优势,最后得出结论,这个阶段我们面临“比较优势真空”。可见“比较优势”是文段的中心词,四个选项只有B项体现了这个中心词,为正确答案。
A项“制约”程度过重,表述不准确;C项“集中表现”在文中没有体现,D项也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8、【言语理解】我们有走向国际舞台的好导演,也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作家,但是世俗社会的艺术趣味并不如艺术家那般乐观,或者说饮食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还不够。这样的情形是否提示我们不妨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即使对于那些专攻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人也还是有意义的。想一想,人们除了吃喝拉撒的本能以外还是应该有些别的奇妙的东西,而这些人们可以从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获得。
这段文字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A:人们应当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

B: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人们别的奇妙的东西

C:不读诗和散文的人恐怕得不到奇妙的东西

D:阅读诗和散文、品味诗情画意、能关注生存状态的人气质与众不同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饮食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不够的现状,由此引出要加强古典阅读,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并给出了具体阐述。选项中只有A项明确表明了作者的这一观点,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9题

9、【言语理解】下面句子中,表达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她还欠款1000元。

B:执着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C: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D: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正确答案:B

解析:“还”因读音不同造成歧义,可以读huán,实词,指还钱;也可以读hái,虚词,指仍然。C项中的“前”可以修饰时间,指10月5日之前;也可以修饰“报到”,指前往报到。D项中“可由我们解决”的内容有歧义,可以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以指“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故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不自觉地变异和改造其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日久天长,源流模糊,体用隔断,变异逃生,一旦借词身上的“异域特征” 诸如音素、音节的构成等 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外来词汇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B:本民族语言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

C: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本土化过程

D: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与消失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很常见,指出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然后指出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变异和改造其原貌,使得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最后说一旦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即论证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通过分析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其本土化过程,对应C。
A项,文段说明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但并未说明外来词汇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B项,文段只提到当地民族会适应吸收新成分和变异改造外来词汇,并未具体介绍“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排除。
D项说法错误,文段尾句说的是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而不是“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和消失”,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