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06

发布时间:2022-08-15 2:11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不外乎五个方面: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
下面对传统廉政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文意不符的是:

A:执法如山、遵章守纪

B:注重民生、情操高尚

C:学识渊博、乐善好施

D:生活简朴、严于律己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可知,传统廉政文化的特点包括“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五个方面。A项体现的是“畏法度而能自律”;B、D两项体现的是“重民生而知根本”“崇节俭而重情操”。C项的“学识”“乐善好施”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5题,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

2、【言语理解】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城镇化还意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而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镇化时代的农民需要职业教育

B:城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现代化

C: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D:城镇化是进城农民身份的市民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并列结构:前半部分指出城镇化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后半部分指出城镇化还意味着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其发展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综合可知,文段前后两部分都是在强调教育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对应B。A项的“职业教育”只能对应文段后半部分,缩小了“教育”的范畴,排除。C、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论述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1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1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31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5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44题

3、【言语理解】传统电视巨头以硬件见长,近年来他们仍________地升级显示技术,而互联网电视品牌自知硬件技术难以取胜,就采取另一套打法,以内容取胜,________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但现实情况是,后者更有________,近两年互联网电视在迅速蚕食电视市场份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心十足 兼顾 动力

B:一如既往 贴近 魅力

C:费尽心机 分析 效率

D:不遗余力 追求 优势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此处的“另一套打法”指的是从软件入手,从内容上迎合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兼顾”“分析”填入不当,排除A、C。
第三空,与“魅力”相比,“优势”填入与“近两年互联网电视在迅速蚕食电视市场份额”的语境更相符,排除B。
第一空,“不遗余力”指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句中强调的是传统电视巨头专注于升级硬件显示技术,“不遗余力”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

4、【言语理解】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科学曾仅仅是“闲人”的志趣,科学普及无从谈起,人们在“非科学”的禁锢中艰难摸索。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科学在人类现代化道路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上述文字主要阐述了:

A: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极大促进了科学普及

B: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普及前进的道路异常艰辛

C:科学普及应紧密联系社会并且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D: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科学普及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话题,接着介绍了在人类进程中,科学普及曾遇到的难题,然后说明这一难题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得到解决。“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为文段的重点句,A项与此相符。B项论述科学普及曾遭遇的困难,未涉及问题的解决,非重点。C项仅提到紧密联系社会这一项,不具概括性,且“切入点”文段未提及。D项也仅对应科学普及得到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因,不具概括性。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2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2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34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8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47题

5、【言语理解】幸福教育是师生发挥主体创造性的教育。在幸福教育中,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创造的活动还是机械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状态和境界。没有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亦没有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教育者的创造性,幸福教育就很难体现崇高的理想。
这段文字是针对什么问题阐述观点的?

A:幸福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 

B:

幸福教育如何体现崇高的理想

C:

 幸福教育来源于教育者的创造性

D:

幸福教育应该是机械活动

正确答案:A

解析:首句摆明观点,A项与此论述一致,当选。D项“机械活动”是被文段否定的,可迅速排除。创造性不仅是“师”,还有“生”,C项片面。本题也可由高频词语识别法解答,“创造”二字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由此可快速定位选项A、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广义的扶贫扶志

B:可怕的精神贫困

C:打好扶贫攻坚战

D:扶贫路上的拦路虎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接着批判了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奋斗精神以致出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现象;末句重申观点——扶贫要先扶志,扶贫首先要从精神扶贫开始,要针对观念和心态进行治疗。B项紧贴文段论述重点“精神贫困”,作为标题恰当。
A项,文段并非介绍扶贫扶志的内涵,排除。C、D两项未体现“精神扶贫”这一论述重点,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7、【言语理解】年,对我来说,在五十载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中,不离不弃,形影相随。少年时,我痴心追逐她,她总把我远远甩在后面;青年时,我与她携手漫步,温情、苦涩、梦想回荡彼此的心田;中年时,我们曾天各一方,相思、相爱伴乡愁,氤氲在浓烈的记忆里;老年时,不知不觉我跑在了年的前面,尽管我一再放慢脚步,一回头,年就影子一样赖在我身上,拉不下、甩不掉,从此,我不再恋年、爱年、思年,我开始惧年,甚至有些恨年。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年,是如饥似渴的追逐、如山花烂漫的梦想

B:年,是实实在在的乡情、踏踏实实的亲情

C:对年愈加不理不睬,她就尾随你,稍不留心,就突兀横在你面前,挡你的路、绊你的脚

D:年,在你追我赶中,让我们老去。与年赛跑,也验证我们生命的流程和质量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在五十载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中,“年”与“我”不离不弃、形影相随;接着从“少年时”“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四个阶段来分别说明“我”与“年”之间的情怀,从少年时被“年”甩在后面到老年时跑在了“年”的前面,“年”赖在“我”身上,拉不下、甩不掉。由此表达了“我”在与“年”赛跑的过程中逐渐老去的感慨。 D项准确概括了“我”与“年”的情怀。
A项“追逐”“梦想”仅是“我”少年时和青年时的情怀,概括片面,排除;B项的“亲情”“乡情”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挡你的路、绊你的脚”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8、【言语理解】好想法的产生,必须以发现一个好问题为前提,不像教师指定作业中的问题,科学研究中的好问题不是________的,而是在富有创造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现的,调研不只是简单地收集常规信息,而是以很强的________和行动力去探究常人想不到的问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成 好奇心

B:既定 责任感

C:复杂 事业心

D:明确 洞察力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而是在富有创造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现的”可知,好问题不是已经摆在面前的,而需要发现的,“复杂”侧重多而杂,不合文意,排除C。
第二空,调研是去探究常人想不到的问题,既是想不到的,应该需要的是“好奇心”而不是“责任感”“洞察力”。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9、【言语理解】27.“春雨断桥_____无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愁

B:恰

C:叹

D:人

正确答案:D

解析:本诗出自北宋诗人徐俯《春游湖》。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无渡”,就是游人不能渡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人类智力是无法获得完美认知的,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承认人类容易犯错的特征。而封闭社会则会否认这一点。封闭社会也在努力消除或者不想承认不确定性,它会为历史设定一个单线性的目标。与之相比,开放社会承认不确定性,也承认整个社会目的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承认未来是变化和不确定的,那么对此我们或者接受,或者否定。前者为人们带来批判性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开放社会;后者则会导致教条式思维模式以及封闭的社会。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如果我们能接受未来是变化的,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B: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批判和否定来确定社会的目的

C:封闭社会的教条式思想能消弭社会的不确定性,并使人们获得完美的认知

D:人类容易犯错的特性使我们不得不接受未来是变化、不确定的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如果我们承认未来是变化和不确定性的,那么对此我们或者接受,或者否定。前者为人们带来批判性思维模式”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人类的智力是无法获得完美认知的”可知,C项说法错误。B、D两项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