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05

发布时间:2022-08-14 21:58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不外乎五个方面: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
下面对传统廉政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文意不符的是:

A:执法如山、遵章守纪

B:注重民生、情操高尚

C:学识渊博、乐善好施

D:生活简朴、严于律己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可知,传统廉政文化的特点包括“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五个方面。A项体现的是“畏法度而能自律”;B、D两项体现的是“重民生而知根本”“崇节俭而重情操”。C项的“学识”“乐善好施”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5题,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

2、【言语理解】尽力也许并不能让我们的未来________,但是,________会让我们的明天________。因为,真的,人生很贵,请别浪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帆风顺 一定 辉煌灿烂

B:风光无限 应该 义无反顾

C:无忧无虑 至少 无怨无悔

D:万事大吉 可能 天晴月朗

正确答案:C

解析:句意表达的是尽力并不能保证有好的结果,但是会让我们的明天不留遗憾。第一空四个词语都含有“顺利”“前景光明”的含义,辨析难度较大。第二空也无明显区分的重点。故考虑从第三空入手。
第三空,“辉煌灿烂”比喻成绩卓著,引人注目。“天晴月朗”形容天气好,二者均不能表达没有遗憾之意,排除A、D。“义无反顾”指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强调的是为正义事业勇往直前的坚定,与“尽力不留遗憾”的语境不相符,排除B。“无怨无悔”指没有懊恼和怨恨,与题意相符。
验证前两空,“无忧无虑”指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填入与后文对应恰当。“至少”表示最低的限度,填在此处也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4题

3、【言语理解】传统的创新观念认为创新没有固定结构,不遵从规则和模式。想要成为创新者的人被告知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尽情拓展思路,用与你的产品和服务毫不相关的东西做类比”。我们则主张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众所周知的框架内思考,不要跳出它的范围。人在专注于某个状况或问题的内部因素时,创造力才是最强的,通过对某个特定的创新任务进行界定,之后对其外延加以封闭,由此,我们大多数人才可能会更具持久的创造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专注是提升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B:框架内的思维往往会更有助于创新

C:忽视规则和模式的观念不利于激发创造力

D:没有固定结构的创新会限制创新者的思维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由传统的创新观念引出另一种与之截然不同的创新观念,即创新可以不跳出框架,这样的创造力更强,更持久。选项中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创新的方法的为B项的“框架内的思维”。A项是“框架内思维有助于创新”的原因,非重点。C、D两项过于绝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7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7题

4、【言语理解】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财税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从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以每月工资、薪级及其他收入减去5000元后,剩余的收入再按比例计算纳税金额。但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7%左右,仅仅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来实现较为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并非易事。从这个角度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只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B: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财税制度改革的关键

C:实现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并非易事

D:个人所得税需要进一步提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财税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然后以“但”转折说明单靠个人所得税改革实现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并非易事,最后以“从这个角度说”进行总结,说明个人所得税改革只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A项的“任重而道远”是对末句“第一步”的同义转述,正确。B项的“关键”从文中推断不出,文段只提到了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排除;C项“并非易事”是“从这个角度说”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D项“需要进一步提高”文段未涉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5、【言语理解】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________,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________的良知与渴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恒久 基本

B:永恒 纯粹

C:迷人 坚定

D:可贵 率真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与前后文的两个“始终”对应,此处填“恒久”“永恒”更恰当,排除C、D。第二空,文段意为美丽永恒的原因在于生命底蕴中流动着人类对世界的“良知与渴望”,此处用于形容良知、渴望,“纯粹”所表示的不掺杂其他成分的意思比“基本”更契合句意,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0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

6、【言语理解】只有________中国历史的人才会知道,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________以后,才真正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熟习 扶持

B:熟悉 扶持

C:熟悉 扶植

D:熟习 扶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熟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多用于抽象事物,如情况、心理、思想等;“熟习”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常为技艺、语言等。文段中说的是“历史”,是抽象事物,“熟悉”更契合句意,排除A、D。
第二空,“扶持”意为支持、帮助。“扶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句中说的是佛教经由政治力量推广,应填“扶植”,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7、【言语理解】________《现代世界的诞生》《政治秩序的起源》等书并未冠以“现代化”的字眼,________都是紧紧围绕现代化的某些侧面展开的,________它们也都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 并且

B:尽管 但是 而且

C:既然 并非 虽然

D:如果 除非 那么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未冠以‘现代化’的字眼”“都是紧紧围绕现代化的某些侧面展开的”“都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重点……现代化问题”可知,后两空与第一空之间为转折关系,且后两空之间为递进关系。选项中只有B项的“尽管”“但是”“而且”满足此条件。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8、【言语理解】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加大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发布了一批节水、节能、节油和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重要标准。
我国有关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重要标准有没有与世界接轨?

A:已经接轨

B:没有接轨

C:可能接轨

D:没有明说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原文中“加大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可知,题干中相关的一系列标准不仅与国际接轨,并且目前还加大了力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医生和患者在沟通时最容易出现的________其实是,患者不同意或没听懂医生的建议,又因为不想被说教或觉得尴尬而没有如实反馈意见,而医生也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显然会大大影响临床诊疗的________。此外,患者还会由于不想被说教而不承认一些不良生活行为。越是健康状况差的患者,越是容易________一些信息,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人。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难点 结果 遗漏

B:盲区 效率 隐瞒

C:障碍 判断 虚构

D:瓶颈 目的 回避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三空,由“不承认一些不良生活行为”可知,越是健康状况差的患者,越是容易掩盖一些信息。“遗漏”指应该列入或提到的因疏忽而没有列入或提到,侧重由疏忽造成的结果,而句意是强调患者有意掩盖事实,填入与语境不符,排除A。“虚构”指凭空捏造,此处只是说患者不承认一些信息,并不是编造事实,填入不恰当,排除C。
再看第二空,所填词语与“影响”搭配。“目的”常与“明确”等搭配,与“影响”搭配不当,且由常识可知,患者没有如实反馈意见影响的是临床诊疗的效果而不是临床诊疗的目的,排除D。
验证第一空,“盲区”比喻认识不到或被忽略的方面,填入此处与句中患者没有如实反馈意见而医生也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对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38题

10、【言语理解】随着石油的不断涨价,一些国家利用微生物将甘蔗、甜菜、木薯发酵成酒精,替代石油。这种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比如,巴西已经将几十万辆汽车改装为使用“乙醇汽油”或酒精作为燃料,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
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燃油涨价影响汽车业

B:酒精完全可替代汽油

C:可以将植物制成酒精

D:巴西的污染非常严重

正确答案:C

解析:A、D两项文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文中只是提到一些国家利用微生物将一些植物制成酒精,以替代石油,但并不能得出酒精就可以完全替代汽油。C项符合文中表述。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