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中国:越南:老挝
A:法国:瑞士:意大利
B:中国:越南:日本
C: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D:巴西:阿根廷:巴拿马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国、越南、老挝是边境接壤的三个国家;法国、瑞士、意大利也是边境接壤的三个国家。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定义:
①科学性: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符号、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准确。
②艺术性: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美好程度。
③实用性:指某项发明、某项技术等具有简便可行的可操作性,或者有着普遍推广意义,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典型例证:
(1)水蛭会吸血,中医认为把它晒干了入药能够活血化瘀;蚯蚓(地龙)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中医认为它晒干了入药能够通络利尿。
(2)成功的备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备课也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3)民族风情山歌戏《七彩畲乡》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热情歌颂了新一代大学生村官热爱山乡、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例证(1)与定义①相符,例证(2)与定义②相符
B:例证(3)与定义③相符,例证(2)与定义②不相符
C:例证(1)(3)分别与定义②①不相符
D: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②③相符
正确答案:C
解析:科学性定义的关键信息: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清楚、确切。
艺术性定义的关键信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美好程度。
实用性定义的关键信息:具有简便可行的可操作性,或者有着普遍推广意义。
例证(1),只是陈述水蛭和蚯蚓在中医认为的功效,并未体现原理、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清楚、确切,不符合科学性的定义,同时也不符合艺术性或实用性的定义,即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定义。
例证(2),备课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并未体现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定义。
例证(3),民族风情山歌戏《七彩畲乡》热情歌颂了新一代大学生村官热爱山乡、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体现了其艺术性,即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美好程度,属于定义②。
综上,判断正确的是C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8题
3、【判断推理】三角形 对于 ( ) 相当于 词语 对于 ( )
A:多边形 中文
B:圆形 词汇
C:锐角 字
D:稳定 才能
正确答案:C
解析:代入A项,三角形是多边形,词语不一定是中文。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三角形和圆形都是形状,二者是并列关系;词语包括词汇,二者是组成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锐角是三角形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组成关系;字是词语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组成关系。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D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才能是一个词语。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4、【判断推理】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为公地悲剧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表述不是全球变暖效应的一项是:
A:近年极端天气事件更强更频繁,譬如洪水、旱灾、热浪、飓风和龙卷风
B:太平洋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数额上和样式上的变化
C:世界上出现更高或更低的农产量、冰河撤退、夏天时河流流量减少、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
D:非洲大陆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方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
正确答案:D
解析:全球变暖定义的关键信息: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效应称为全球变暖效应。
A项,极端天气事件属于气候变化现象,符合定义。
B项,海平面上升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降雨量及降雪量变化属于气候变化现象,符合定义。
C项,冰河撤退、夏天时河流流量减少等是海洋因温室效应产生的变化,符合定义。
D项,只是描述了非洲大陆的气候特点,并未体现气候变化,不属于全球变暖效应。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5、【判断推理】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
以下符合“塔西佗陷阱”定律的是:
A:当食品安全出现危机时,无论合格食品还是不合格食品,都会被认为是不合格食品
B: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政府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说假话
C:当社会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无论政府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做坏事
D:当网络成为信息传递渠道时,无论真信息还是假信息,都会被认为是假信息
正确答案:B
解析:塔西佗陷阱的定义要点:①政府;②不受欢迎;③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得罪人民。
A项,说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其主体不是政府,不符合要点①。
B项,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政府怎样都会被认为说假话,体现了政府在不受欢迎时无论怎样都会得罪人民,符合定义。
C项,社会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并未体现政府不受欢迎,不符合要点②。
D项,说的是网络问题,其主体不是政府,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64题,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64题
6、【判断推理】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钱某准备开车撞死周某,行驶在路上时,钱某想起可能会因此入狱,便打消了杀人的念头,掉头回家
B:李某一直猜疑邻居老王和自己媳妇有染,一天晚上他堵在老王平时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准备趁老王路过时将其暴打一顿。然而,当晚老王由于加班没有回家,李某等到凌晨三点便悻悻而归
C:孙某与宿舍同学赵某发生过纠纷,一日趁赵某去上课,孙某在饮水机里投下了剧毒氰化物便离开宿舍,妄图毒死赵某。当日,校园里正在举办普法活动,听了法律宣讲之后,孙某迅速跑回宿舍准备把水倒掉。不料赵某当日因为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到了宿舍,等孙某到宿舍后发现赵某已经中毒死亡
D:张某到一户别墅入室行窃,撬开房门之后,正欲行窃之时,突然看到地上有一摊血,晕血的他突然就晕倒在地
正确答案:A
解析:犯罪中止的定义要点:①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②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未遂的定义要点:①已经着手实行犯罪;②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A项,钱某在开车撞死周某之前掉头回家,属于在犯罪实行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打消了杀人的念头,属于犯罪中止。
B项,李某没有暴打老王的原因是老王加班没有回家,属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
C项,因为赵某已经中毒身亡,所以孙某已构成犯罪事实,不属于犯罪中止。
D项,张某没有行窃成功的原因是他看到地上的血而晕倒,属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89题
7、【判断推理】
替代性创伤是指在听到或看到一些灾难性事件的信息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产生与经历者等同的情绪、躯体反应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替代性创伤的是:
A:
乘客甲经历紧急故障迫降事件后,再也不敢乘坐任何飞机
B:
抗疫志愿者乙目睹新冠肺炎感染者遭受病痛折磨而严重失眠
C:
丙听朋友描述澳洲大火的细节之后反复梦见自己被大火吞噬
D:
医生丁面对因医学技术上的局限而不能治愈的患者深感自责
正确答案:B
解析:
替代性创伤的定义要点:①听到或看到一些灾难性事件的信息后;②产生与经历者等同的情绪、躯体反应。
A项,乘客甲亲身经历了紧急故障迫降事件,并不是听到或看到灾难性事件的信息,不符合要点①。
B项,抗疫志愿者乙看到了新冠肺炎感染者遭受病痛折磨而严重失眠,乙在看到灾难性事件的信息后,产生了与经历者等同的情绪、躯体反应,符合定义。
C项,丙听到澳洲大火的细节之后反复梦见自己被大火吞噬,但澳洲大火的细节并不明确,梦见自己被大火吞噬并非与经历者等同的情绪、躯体反应,不符合要点②。
D项,医生面对不能治愈的患者感到自责,并不是听到或看到灾难性事件的信息,且自责并不是与经历者等同的情绪、躯体反应,不符合要点①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3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
8、【判断推理】信天翁属于鹱形目,有着管状的鼻子,嗅觉灵敏,经常为了觅食在外海上空长距离飞行。那些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看起来并非美味,可信天翁为什么会吃下它们,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呢?研究人员认为原因在于:对于信天翁而言,这些塑料垃圾闻起来“很好吃”。“美食信号”是一种名叫二甲基硫醚(DMS)的化学物质,这种气味物质在海洋浮游植物的作用下产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无法支持研究人员的观点?
A:鹱形目鸟类当中有一部分物种常聚集在海洋浮游植物丰盛的地方
B:误食塑料垃圾会导致海鸟行动不便、消化道阻塞,健康慢性受损
C:实验证明在海中浸泡三周后的塑料样品上都检测到了DMS成分
D:对DMS气味敏感的鹱形目鸟类可以探测到浓度极低的气味分子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研究人员的观点:信天翁之所以会吃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是因为这些垃圾会在海洋浮游植物作用下产生DMS这种“美食信号”,由此使得这些塑料垃圾闻起来很好吃。
A项,指出部分鹱形目鸟类常聚集在海洋浮游植物丰盛的地方,而海洋浮游植物丰富的地方会使垃圾产生“美食信号”,从而吸引嗅觉灵敏的鹱形目鸟类,支持了研究人员的观点。
B项,指出海鸟误食塑料垃圾的后果,与信天翁为什么会吃塑料垃圾并无关联,属于无关项,不能支持研究人员的观点。
C项,说明海上的塑料垃圾上确实存在DMS成分,因此信天翁可能会因为这种“美食信号”而去吃塑料垃圾,支持了研究人员的观点。
D项,指出鹱形目鸟类能够探测到浓度极低的气味分子,因此对塑料上带有的DMS气味更敏感,支持了研究人员的观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4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99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110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05题
9、【判断推理】
粮食安全:国家安全
A:
传统文化:中国文化
B:
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C:
主流媒体:纸质媒体
D:
地摊经济:马路经济
正确答案:B
解析:
国家安全包含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A项,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社会和谐包含家庭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主流媒体和纸质媒体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马路经济指占道摆摊,地摊经济指通过摆设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二者并不是组成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68题
10、【判断推理】甲、乙两份报纸的编辑部,都有专门校对文稿的工作人员。去年,甲报纸出现了一些文字错误,而乙报纸没有文字错误。因此,在去年的校对工作中,乙报纸的校稿员比甲报纸的校稿员的工作更有成效。
以上结论基于的假设是:
A:乙报纸校稿员的工作时间比甲报纸校稿员长
B:甲报纸收到的稿件存在文字错误的数量不比乙报纸少
C:甲报纸每期的版面数量比乙报纸少
D:文字错误出现的数量是评价该校稿员工作成效的标准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论证主线为:甲报纸出现文字错误而乙报纸没有出现→乙报纸的校稿员比甲报纸的校稿员工作更有成效。题干存在的跳跃概念为:“出现文字错误”、“工作成效”,首先考虑建立跳跃概念的联系。
A项,甲乙报纸校稿员工作时间长短的对比,不能说明其工作成效的高低,二者无直接联系,不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假设,排除。
B项,要想保证题干推论成立,需要保障的是甲报纸收到的稿件中存在的错误数量不比乙报纸多,而不是不比乙报纸少,否则当甲报纸收到的稿件中存在的错误数量更多时,甲报纸出现文字错误可能是因为稿件中本身存在的错误数量更多,此时就削弱了题干论证,不是题干论证的必需假设,排除。
C项,甲乙报纸版面数量多少的对比,不能说明甲乙报纸文字数量的多少,进而不能通过甲乙报纸存在文字错误的多少去判断工作成效的高低,不是题干论证的必需假设,排除。
D项,建立了“文字错误出现的数量”和“评价校稿员工作成效”之间的联系,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假设,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