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43

发布时间:2022-08-22 20:47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很多,但“不饱和”也就意味着不稳定,在烹饪中很容易被氧化,生成很多黑色有害成分,具体表现就是,油色易发黑——油炸食物最明显,外皮不再金黄,而是棕褐色;有害成分进入体内,反而比饱和脂肪酸害处更大。所以________________,它最适合温度不太高的烹饪,比如凉拌、快炒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植物油的健康是相对的

B:植物油不一定那么健康

C:要根据烹饪方式选择油

D:食用植物油有很多禁忌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所以”可知,横线部分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前文主要说明虽然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很多,但其并不总是健康的,接着分析了原因。
A、B两项均对植物油的健康提出了保留意见,但A项的“相对的”与后句的“它最适合……”意思联系更紧密,即植物油的健康是相对于凉拌、快炒等烹饪方式而言的。C项脱离了“植物油”这一话题,排除。D项,文段并未提及“很多禁忌”,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2、【言语理解】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就是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怀抱走向世界。
文中“和而不同”指的是:

A:中华文化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中华文化和别的民族文化互不相连

C:中华文化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

D:中华文化要和其他民族文化由不同逐渐走向融合

正确答案:A

解析:“和而不同”位于文段最后半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面对其他民族文化时,中华文化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A项的“和睦相处”体现的正是“包容”“开放”的态度,正确。B项“互不相连”与文段表达的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怀抱走向世界的态度相悖。C项说的是“兼收并蓄”,排除。D项强调“融合”,抹杀了“不同”,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3、【言语理解】判断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B: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借代)

C: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比拟)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句子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更确切地来说,是比喻中的暗喻。比喻与比拟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①句法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比喻句一般都是“主-谓-宾”式,主语与宾语之间通常靠“好像、是、仿佛”等比喻词连接;而比拟句一般为“主-谓”式,谓语一般为表示某个动作或情状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②比喻句中可以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也可省略本体,但无论如何必须出现喻体,在本题中喻体为“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比拟句中一般不出现拟体,只出现本体,例如: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个比拟句中,把沙果、西瓜、花儿、豌豆都比作人,但“人”这个拟体却没有出现。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4、【言语理解】中国传统的言说方式是“以言去言”,《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清楚地表述了这一点。老子的论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道”、“名”是可以道、可以名的;其次,可道、可名的“道”、“名”并非那恒常的“道”、“名”。可见,在老子看来,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与作为言说工具的道、名不一样的。真正的“道”、“名”虽然可以被言说,但被言说的并不是真正的“道”、“名”;然而,如果完全不用言说,则根本无法论述“道”、“名”。因此,老子提倡一种“以言去言”的言说方式,即通过使人认识、领悟所言之道,达到“无言”,撤去语言的迷障,直达“道”之本真。
根据这段话,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道”、“名”是不可言说的

B:老子认为被言说的“道”、“名”与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是同一的

C:老子言说 “道”、“名”最终是为了使人认识、领悟“道”的本真

D:老子认为不应用言说的方式论述“道”、“名”

正确答案:C

解析:老子认为“道”、“名”可以被言说,故A项错误;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真的“道”、“名”与作为言说工具的道、名是不一样的,故B项错误;如果完全不用言说,则根本无法论述“道”、“名”,故D项错误。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良好的政治中,公共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制约公共权力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制约;另一类是软制约,也就是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制约权力不仅要健全制度,使权力的制约具有刚性;还要发挥官德的作用,让良心制约权力。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道德对权力的制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B:建立健全制度是对公共权力软制约的有效手段

C:良好的政治是由有良心的官员来创造的

D: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中“不仅要……还要……”可知,文段主要讲述的是“要怎么做”,且“不仅……还”的句式中,一般强调的重点在“还”,故整个文段主要说明的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即选项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究竟什么是地震预警呢?专家指出,“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难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报,从而缩短反应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来减少人员伤亡以及由地震引起的地铁、输油气、燃气管线、化工厂和核设施等重点工程的次生灾害。而“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的可能地震事件提前发出通知。王暾说:“地震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大难题,但地震预警是完全可行的。地震预警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地震波和电波的时间差发出警报。”
从地震知识角度看,地震预警与预报的主要区别是:

A:时间不同

B:目的不同

C:科研难度不同

D:使用的技术不同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难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报”“‘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的可能地震事件提前发出通知”可知,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震后警报,后者是震前预测,即时间不同,A项当选。
两者的目的都是及早发现地震,减少地震带来损失,B项“目的不同”说法有误。C、D两项不是最主要的区别。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近现代对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B:当代教育应关注中华文化因素

C:中华文化应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D:文化交流中应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在文化认识上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在教育中应发挥主体作用。C项表述与此相符。
A、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关键词;B项未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4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4题

8、【言语理解】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这是正面表现苏金散对生命一视同仁的高尚医德

B:“手指一触”“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等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苏金散正骨拿踝的娴熟技法

C:“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是从病人的角度侧面表现苏金散的高超医术

D:“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这是以病人的感谢来表现苏金散的高超医术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并未体现“一视同仁”,而是从侧面表现了苏金散的医术高明,该项理解错误。B、C、D三项分析理解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

9、【言语理解】中外文学艺术史上的许多个案证明,一位作家、艺术家,只有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体验,捕捉生命意识,又能以超越性的襟怀,以大生命意识的视野,透视人性,观照人生,体察万物,才能创作出境界最为高超,具有久远而又强劲的生命活力的作品。
这段文字中提及的“大生命意识”是指:

A:艺术家要加强修养,要有大格局、大智慧

B:拥有超人类的生命襟怀,向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生命是可贵的、神圣的,人类所有正常的生命本能都应得到尊重

D:以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尺度,对笔下人物予以是非好坏的明确判定

正确答案:B

解析:定位原文,“以超越性的胸襟”和“透视人性,观照人生,体察万物”是对“以大生命意识的视野”的具体阐释,由此可知,“大生命意识”指的是要有宽广胸襟,使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和谐生存。A项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修养,C项强调的是生命的珍贵,D项强调对作品中人物的判定尺度,三项均不能包含“万物”,不能体现出超越人类生命观的意识,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

10、【言语理解】辛亥年到来的时候,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这将是这个铁血帝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是从隆裕皇太后万寿圣节(正月初十)的歌舞升平开始的,而在这一年行将结束的十二月二十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却颁布了一纸退位诏书,中国的封建政权就此曲终人散。历史的急转直下,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革命领袖)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
上面一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清帝国何以灭亡

B: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辛亥革命何以成功

D:历史发展有其规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辛亥年到来的时候,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将是中国封建政权曲终人散的一年。然后表明观点,“历史的急转直下,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革命领袖)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与此最相符的为B,当选。
A、C两项文段没有谈及。D项表述过于宽泛。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