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很早就点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差别,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并不认为“阳春白雪”有资格鄙薄“下里巴人”。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并不对抗,白居易作诗追求通俗浅白,“每作诗,令老妪解之”,只有老太婆能听懂的才是好诗;柳永用俚词俗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更遑论勾栏瓦肆里的宋元戏曲与明清小说……而这些流传甚广的传说都烙印进了我们的文化心灵,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意识。
这段文字最能支持以下哪一论题?
A:古代文化审美之现代启示
B:“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对立
C: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
D: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平民传统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关系的话题;然后以“然而”转折,提出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并不对抗,并以白居易、柳永以及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作为例证,说明这种平民文化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意识。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围绕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平民文化”展开,D项与此相符。A项“现代启示”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对立”与“并不对抗”意思相悖,排除。C项,精英阶层对平民文化的影响在文中未涉及,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2、【言语理解】“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一般将15岁至64岁的人群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非劳动年龄人口。据测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到2013年将降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升。
根据上述文字,对“人口抚养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口抚养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人口抚养比”则越高
C:“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D: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则越高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可知,C项正确;“人口抚养比”涉及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两个要素,而A项仅根据一方数据进行判断,因此结论不准确,排除;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越低,B、D两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这次国际金融危机________了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优越性,中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以本国经济增长为相关国家和经济体________困境提供市场和资金支持,进而在国际危机治理和国际机构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改善了国际形象,提升了道义感召力,国际社会开始重新________中国发展模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凸显 摆脱 审视
B:显现 走出 注视
C:表明 远离 注意
D:突显 去除 思考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远离”指远远地离开,“去除”指除掉、除去,二者与“困境”搭配不当,排除C、D。第三空,句意是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分析中国发展模式。“注视”指注意地看,“审视”侧重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此处说的是国际社会用新眼光、新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发展模式,应选“审视”,排除B。验证A项第一空,“凸显”指清楚地显露,填入也符合中国发展模式经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优越性进一步彰显的语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3G)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为3G可以让你的手机的网速像家庭宽带一样快;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格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其标志性功能就是支持视频电话。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公司已取得3G牌照。2009年被业界称为“中国3G元年”,亚洲成为全球3G发展最快的地区。
依据上文,“3G手机”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是:
A:联网速度快,支持视频电话
B:提供多种信息服务,支持视频电话
C:联网的速度快,能够处理多种媒体格式
D:提供多种信息服务,能够处理多种媒体格式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文段第二句“……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可知,该句的分号前后的内容即是3G手机最突出的两大特点。B、D两项都只总结了手机一方面的功能,可首先排除。文段中“其标志性功能就是支持视频电话”,可见“支持视频电话”比“能够处理多种媒体格式”更能体现3G手机的独特之处,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
5、【言语理解】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_______,却从不以圣人_______。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清高的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_______,圣人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称 自居 因此
B:自居 自夸 其次
C:自封 标榜 所以
D:自诩 自居 然而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第三空突破。分析可知,第三空前后句子之间为转折关系,由此可直接选定D项的“然而”。“因此”“所以”表因果,不恰当,排除A、C。前文没有表首先含义的词语,“其次”无法承接,排除B。验证D项前两空,“自诩”意思是自夸,“自居”指自以为具有某种资格或身份,填入句中也对应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题,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题
6、【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语病与其他三项语病不同的是:
A: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B: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C: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研究并通过”。B、C、D三项均属于成分残缺。B项缺宾语,应在句尾加“的倡议”;C项缺主语,应删掉“使”;D项缺宾语,应在句尾加“的时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
7、【言语理解】中国改革之难,最难的不是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而是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既积极又稳妥,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始终坚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险滩、克难题的制胜法宝。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是当前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
B:保持社会稳定、兼顾最广大群众利益是中国改革最棘手的问题
C:中国在改革中必须要考虑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
D:兼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法宝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无中生有,“最关键的问题”无法从文段推出。
B项,“保持社会稳定、兼顾最广大群众利益”是中国改革的目的,而非“问题”。
C项,由“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无法推出“人口”是改革的难题。
D项,由“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既积极又稳妥”可知改革要兼顾发展与稳定。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高尚的人,从电影中 自己的心灵, 自己的情操, 自己的智慧。卑微的人,从电影中 享乐的醉酒, 庸俗的慰藉, 自己的品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陶冶 升华 增强 吸收 寻找 玷污
B:熏陶 丰富 强化 获得 找寻 侮辱
C:陶冶 丰富 增添 吸饮 寻找 污染
D:熏陶 丰富 增加 吮吸 找寻 玷污
正确答案:C
解析:“熏陶”与“心灵”搭配不妥当,排除B、D。“升华”常与“主题”、“情感”搭配,与“情操”不搭配,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①网坛女将郑洁几经________,才进了国家队。
②我将于18日________去上海参加比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转折 启程
B:周折 起程
C:周折 启程
D:转折 起程
正确答案:B
解析:①句,“周折”意为波折,曲折,指不顺利;“转折”意为转变,变化。由“几经”可知,文句侧重于不顺利,排除A、D。
②句,“启程”和“起程”都有“动身、出发”的意思,区别在于“起程”对于动身、出发的时间和指向更明确,而“启程”则泛指行程,不强调“具体时间”。由“18日”这一具体时间可知,此处填“起程”更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10、【言语理解】铁是所有有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海洋浮游植物必须要从海水中汲取铁质。海水中生成的铁通常很少,因此对于广大的海洋地区来说,铁的有限性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海水中的铁主要来自河流中的悬浮质,然而这些含铁悬浮质大多都在近海地区沉积下来,因此风尘的输送成为远离大陆的海洋中铁的主要补给形式,尤其是对铁量较少的地区(如高纬度海域)来说,这种补给对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深海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是分解含铁悬浮质
B:低纬度地区海洋中的铁主要来源于风尘输送
C:风尘输送的含铁物质对海洋浮游植物很重要
D:深海地区的铁主要以河流悬浮质的形式存在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无中生有,文段未涉及“深海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的阐述;B项偷换概念,文段中说的是“高纬度地区”;由“含铁悬浮质大多都在近海地区沉积下来”可知,D项“深海地区”说法有误。由“因此风尘的输送成为远离大陆的海洋中铁的主要补给形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知C项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0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