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B: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C: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D: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先秦时期我国形成的交融格局;接着指出秦国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然后举例说明从秦汉到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最后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国梦,还需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民族共同铸就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对应A。
“辽阔的疆域”“伟大的精神”均与文段内容无关,“灿烂的文化”并非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B、C、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45题
2、【言语理解】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________,去________,去________,去________,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和爱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熟悉 适应 理解 习惯
B:熟悉 适应 习惯 理解
C:适应 熟悉 习惯 理解
D:理解 熟悉 适应 习惯
正确答案:C
解析:由“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可知,要培养对某种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应遵循从接受到欣赏的过程。“适应”对应“接受”,“理解”对应“欣赏”,故第一、第四空应分别填入“适应”“理解”,符合这一顺序的为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
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为何人们不质疑其真实性,在某种情况下还把它们当作权威的信源呢?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发育的不成熟性。这里既有特殊的因素,也有网络世界共性的原因。特殊是指当前的社会文化中缺乏公共空间的概念,缺少公共空间的意识,缺失公共空间的维护。共性则是指网络这个看似自由的平台背后,恰恰蕴含着虚拟世界中各个参与者、行动者的不平等性。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时,不仅不会被质疑真实与否,还常被人们当作是权威的信源
B:人们不质疑网络谣言的真实性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发育的不成熟性
C: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的发育之所以不成熟,是由当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和网络世界的共性共同造成的
D: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需要解决网络平台背后各个参与者、行动者的不平等性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先提出疑问“为什么人们不质疑网络上谣言的真实性”,然后给出答案:“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空间发育的不成熟性”,接着从两个方面对“不成熟性”作了进一步解释。故B项为正确答案,当选。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
4、【言语理解】2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考查冒号与引号的综合使用。冒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即引出说话的全部内容,当发话人在中间,引用的话分为前后各半,这时发话人后不能用冒号而应用逗号。另外引号里的语句是个祈使句,省略号改用问号更好。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
D: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属于“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于是“阴谋论”就出现了。故C项的行为可以用文段中的心理学发现解释。
A、B、D三项均不属于文段中提到的两种基本需求,故无法用该心理学发现解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6题
6、【言语理解】
近几年的经典解读出版中,除了文史类的专业学者,一些作家、诗人等跨界的知识精英也加入了进来。这些跨界解读给经典出版增添了更多的________和丰富性,个人化的写作风格也将读者群从文史爱好者________到文艺爱好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维度 扩展
B:
力度 延伸
C:
深度 转移
D:
角度 推广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分析文意及“跨界”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丰富性”语义相近,构成并举关系,体现跨界解读给经典出版带来更广的解读范围。“力度”指力量大小的程度,功力的深度。“深度”指深浅的程度。两词均侧重程度“深”而不是范围“广”,填入均不符合文意,排除B、C。
第二空,由“从文史爱好者……到文艺爱好者”可知,此处要体现跨界解读也使读者群范围扩大。“扩展”指向外伸展、扩大,填入符合文意。“推广”指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常与事物搭配,如“推广普通话”“推广先进经验”等,填入搭配不当且不符合文意,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57题
7、【言语理解】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
②思维能力在人的成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著名科学家霍金说过: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你会比别人更接近成功
④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⑤都是快速走向成功的有利资本
⑥拥有较高的智商、活跃的思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⑥⑤④③
B:②⑥①⑤③④
C:③②④①⑥⑤
D:③④⑥①⑤②
正确答案:C
解析:①中的“无论”与⑤中的“都是”构成一对关联词,且根据句意可知,⑤中的“有利资本”指的是⑥的“拥有较高的智商、活跃的思维”,由此可推出这三者的正确顺序为①⑥⑤,排除B、D。②提出思维能力的重要性,④说明没有思维活动参与的后果,对②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④应紧跟在②之后,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4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4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8、【言语理解】简单恢复历史旧貌,绝不可能实现复兴的目标。只有创造一种融合古今中外的新兴文明,才能恢复曾经有过的世界一流的兴盛状态。因此,( )。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上述括号内的是:
A:复兴之道,应当是改革创新之道
B:要复兴,就要敞开胸怀学习全世界
C:要复兴,就要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D:复兴之道,需要敢想、敢干、能干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因此”可知,所填入的内容应是对前文“创造一种融合古今中外的新兴文明”的总结。B项对应于“今外”,C项对应于“中古”,均不全面,排除。D项不是对前文的总结,排除。A项的“改革创新之道”与文中的“创造一种……新兴文明”意思相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1)××市人民政府 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2)期满,合同自行 。
(3)谁也不能以任何理由 赡养父母的义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制定 中止 推托
B:制定 终止 推脱
C:制订 终止 推托
D:制订 中止 推脱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2)句,“中止”是中途停止之意,而“终止”则是结束之意,句中说的是合同期满,是结束的意思,应选“终止”,排除A、D。再看(3)句,“推托”的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推脱”的对象是与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句中“赡养父母的义务”当然是与己有关的事,故应选“推脱”,排除C。“制定”指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指创制拟定。根据句意,(1)句应填“制定”。因此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并不意味着此类创意可以________。文创作品可以活一些,但文物毕竟相对传统严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马行空 贻笑大方
B:百无禁忌 功亏一篑
C:信手拈来 得不偿失
D:无的放矢 弄巧成拙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句中表达的是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并不意味着此类创意可以没有约束,A、B、D三项填入均恰当。“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强调的是写得轻松,与句意无关,排除C。第二空,“贻笑大方”指让内行笑话。多用于犯了常识性错误的语境,排除A。“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弄巧成拙”指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文创作品可以活一些”对应“弄巧”,“未把握好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对应“成拙”,“弄巧成拙”填入更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