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证”“传统中医院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这是一段引言,文章接下来最不可能展开介绍的是:
A:青蒿素抗药性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B: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
C: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对世界的贡献
D: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出现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指出针对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根据行文逻辑,文段接下来应继续围绕这些突破和进展展开论述。
A、B、C三项均属于新突破和新进展的相关内容,在下文均有可能被展开介绍,排除。
D项属于前文内容。文段开头提出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接着指出该问题的解决已有新进展,故“抗药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应放在文段之前,而不是文段之后,否则不符合行文脉络,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
2、【言语理解】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相机破例”在文中的意思是: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等待时机,破除习惯
C: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正确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选项中的词放入文段对应的位置,理顺句意。“传统有惰性,不肯变……不得不变”指的就是“改变常规”,“来迁就事物的演变”意在说明“顺应形势”,故本题选C。A、B两项的“时机”和D项的“不拘一格”在文段中都没有体现。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6题
3、【言语理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在贯彻落实民法典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尤其要注重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要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人员。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
A:实施民法典能够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B:实施民法典可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
C:实施民法典将为政府部门各类执法行为制定实施细则
D:实施民法典将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提供相关法律依据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民法典”的话题;接着指出政府部门要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决定;最后进一步说明要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处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人员。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政府部门要把民法典作为重要标尺,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对应D。
A、B两项,“能够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力”都属于民法典的作用和意义,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
C项,“制定实施细则”不如“提供相关法律依据”更符合文段所强调的将民法典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尺的意思,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6题
4、【言语理解】________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当利益。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他人的利益,谓之正义。利与义的和谐,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也自然成为应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但少数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损害和侵蚀多数人的利益,违反规则而得不到制止和惩处,反而变本加厉,以至形成风气,违规行为就成了潜规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潜规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
B:潜规则是公众利益和每个人正当权益的保障
C:潜规则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D:潜规则的本质是社会价值观被扭曲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处后文是转折结构。首先阐述正确的价值观,即利益与正义的和谐;接着以“但”转折指出另一种谋求私利、损害他人、违反规则的扭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形成风气就成了潜规则。可知文段主旨是阐述潜规则的本质,D项填入与后文对应恰当。A、B两项,潜规则是一种违规行为,不是一种社会契约,会损害和侵蚀多数人的利益,排除;C项,潜规则对社会生活运行的制约文段没有提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57题
5、【言语理解】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_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 ____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此处所填词语用来修饰“传说”。由“不是……而是……”可知,前后句子之间构成反对对应关系,结合后文的“可信的历史”,这里应是表示传说的不可靠。“扑朔迷离”指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楚。看不清楚并不代表不可靠,排除C。“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比较特殊,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故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说法。后常被误用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甚至有部分字典也接受了这一用法。但是在考试中出现,通常仍应按原意去理解做题,排除D。
第一空,修饰“年表”,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还是粗糙,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6、【言语理解】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借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填饱肚子。在这个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人类便产生了追求更高一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诸如制陶之类的生产形式的改进就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产生的。A项“艺术创造”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排除。B、D两项“制陶”只是生产形式改进的一个典型例证,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与“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腐败的权力都是不受制约的
B:不腐败的权力都是受到制约的
C:受制约的权力不会产生腐败
D:只有不受制约的权力才会产生腐败
正确答案:B
解析:“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说明不受制约的权力是腐败产生的必要条件,反过来,逆否命题成立,即“不腐败的权力都是受到制约的”。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小学化”现象。造成幼教“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另一方面就是不少幼儿园迎合家长心理需求以多揽生源、多赚钱。另外,入学测试也是幕后“推手”之一。因此,要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还是依靠制度发力。试想,在许多家长心存“学到东西”的错误观念驱使下,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倒逼下,若没有硬性的制度要求,有多少幼教老师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准?
依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原因的一项是:
A:小学入学测试
B: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C:幼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低
D:幼儿园追逐经济利益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小学化”现象。接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另外……”来说明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幼儿园追逐经济利益、入学测试三个方面。因此C项“幼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低”不属于其中的原因,当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虽然树种对水分的利用规律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森林类型涵养水源的作用大小不一。科学评估显示,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岷江上游的水生态安全做出了明显贡献,但大面积的人工植被覆盖可能加重区域生态用水,从而降低流域产水量,且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的人工纯林引发的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凸显。因此,应首先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保护现存的天然林植被
B:
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功能
C:
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安全
D:
加强人工造林植被建设
正确答案:A
解析:
由“因此”“应首先”可知,画横线处所填语句应对前文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前文内容,文段首先指出不同的森林类型涵养水源的作用不同,然后说明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了岷江上游的水生态安全,接着以“但”转折,指出大面积人工植被覆盖可能会加重区域生态用水,从而降低流域产水量,且也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等问题。故前文是在指出天然林的优点以及人工植被的局限性。“因此”后应能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措施。A项,“保护现存的天然林植被”可作为前文的解决措施,填入衔接恰当,当选。
B项,“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不能解决前文所指出的问题,填入衔接不当,排除。
C项,“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安全”表述过于笼统,未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排除。
D项,横线前指出了大面积人工植被覆盖带来的问题,“加强人工造林”填入与前文相悖,不能作为解决措施,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0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5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0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9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0题
10、【言语理解】
近几年的经典解读出版中,除了文史类的专业学者,一些作家、诗人等跨界的知识精英也加入了进来。这些跨界解读给经典出版增添了更多的________和丰富性,个人化的写作风格也将读者群从文史爱好者________到文艺爱好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维度 扩展
B:
力度 延伸
C:
深度 转移
D:
角度 推广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分析文意及“跨界”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丰富性”语义相近,构成并举关系,体现跨界解读给经典出版带来更广的解读范围。“力度”指力量大小的程度,功力的深度。“深度”指深浅的程度。两词均侧重程度“深”而不是范围“广”,填入均不符合文意,排除B、C。
第二空,由“从文史爱好者……到文艺爱好者”可知,此处要体现跨界解读也使读者群范围扩大。“扩展”指向外伸展、扩大,填入符合文意。“推广”指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常与事物搭配,如“推广普通话”“推广先进经验”等,填入搭配不当且不符合文意,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