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改革之难,最难的不是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而是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既积极又稳妥,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始终坚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险滩、克难题的制胜法宝。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是当前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
B:保持社会稳定、兼顾最广大群众利益是中国改革最棘手的问题
C:中国在改革中必须要考虑人口众多这一现实问题
D:兼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法宝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无中生有,“最关键的问题”无法从文段推出。
B项,“保持社会稳定、兼顾最广大群众利益”是中国改革的目的,而非“问题”。
C项,由“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无法推出“人口”是改革的难题。
D项,由“避免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激化矛盾,既积极又稳妥”可知改革要兼顾发展与稳定。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①影响生物寿命最关键的因素是基因
②同种生物的自然寿命是类似的
③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④环境可以决定相关基因是否表达,而这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又会影响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由此控制生物的寿命
⑤在这个前提下,个体的寿命则由环境决定
⑥生物的寿命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物质是基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⑥③⑤
B:④⑤③②⑥①
C:①③④⑥⑤②
D:⑥①③②⑤④
正确答案:D
解析:⑥提出生物寿命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观点,其他句子均围绕“遗传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具体展开,故⑥应为首句,只有D项符合。验证D项顺序,⑥提出决定生物寿命的两方面因素,①③②三句论述遗传物质即基因的影响,⑤④两句论述环境的影响,文段构成总分结构,逻辑通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9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9题
3、【言语理解】离开家乡转眼近二十载,立业,成家,每日忙忙碌碌,即使回去,也是行色匆匆,没有机会走街串巷品尝家乡的美食。一把雪里蕻引起我对家乡美食的馋涎,也勾起我许多的乡愁。我怀念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这些美味,还有空气中那夹杂的某种浅浅的腥土味以及混合着的一些青草花香的气息,更有那热情洋溢的七邻八舍的咋呼声。这些平常熟悉的味道,这些以前常被我忽略了的味道,在我离开家乡多年后却给我以某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家乡一切陌生的、熟悉的细节纷至沓来,那些微小的触觉因了怀念都一一被放大了起来,也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关键词是:
A:乡愁 味道
B:故乡 记忆
C:乡村 气息
D:童年 情结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讲了作者离家近二十载,一把雪里蕻引起了他对家乡美食的馋涎,也勾起了他的乡愁,接着具体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各种味道的怀念。由此可知,“乡愁”“味道”应为文段的关键词。A项正确,当选。
B项,“故乡”“记忆”属于“乡愁”,未体现“味道”这一关键信息,排除。C项,“气息”是“味道”的一部分,排除。D项,“童年”在文中没有提及,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7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0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6题
4、【言语理解】实践中发现,一种植物通常只能忍耐或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中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则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这种现象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而且植物是活的有机体,需要有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植物受病虫害袭击时会影响其修复能力。另外,植物根系一般较浅,对浅层土壤污染的修复最为有效,对深层土壤污染修复能力较差。
关于植物修复技术,这段文字没有提及:
A:可以修复的污染种类
B: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
C:适用的土壤范围
D:未来的应用前景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文中“只能忍耐或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元素”“限制了……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谈论的是可以修复的污染种类,A项有提及。
B项,“适宜的生长条件”“土壤污染的深度”都属于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B项有提及。
C项,“对浅层土壤污染的修复最为有效”谈论的是适用的土壤范围,C项有提及。
D项的“应用前景”文段未涉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5、【言语理解】心理学家让94名大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法庭实验,对一起案件进行审理。不过在开庭前,一半学生受到了正面情绪的熏陶,心情愉悦;另一半则心态适中。结果两组学生审理案件的结论大为不同,后者做出的判断更符合事实。过于快乐的情绪往往容易让人陷入固定模式,更急于做出判断,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其他因素,从而在判断时出现偏差。而人在情绪低落时,更注重细节,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人们往往以更系统化的方式进行思考。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个人情绪会影响执法的公正性
B:情绪会对系统化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C:过多正面情绪会使人的判断出现偏差
D:大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还未达到成熟阶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通过一个实验说明过于快乐的情绪容易让人急于做出判断,导致偏差,而人在情绪低落时,更注重细节,做出的判断更符合事实。C项表述符合文意,当选。
A、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B项是迷惑项,文段只说明了人在情绪低落时往往更能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思考。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3题
6、【言语理解】春秋时期,鲁国上卿大夫季文子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却“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仲孙它提醒他,这样有损国家气派,吝啬而不体面。季文子回答,国家形象的维系要靠高尚品德,而非美妾良马,“若独贪于奢侈,好于文章,是不德也”。
这则故事能给当今公务员带来的启示是:
A:生活俭朴,官员才能维护国家形象
B:为政以德,勤俭自律,官员要注重个人品行修养
C:联系群众,放下身段到群众中去
D:合理用权,权为民所用而不是以权谋私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通过季文子手握重权却勤俭自律的故事,启示官员要注重“德”的修养,国家形象的维系要靠高尚品德,而非官员的气派。选项中提到“德”“勤俭”的只有B。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下列无语病的一句是:
A:手机价格降得最厉害,同一型号的手机年末和年初的价格悬殊一半多。
B:中国在这几年可以说是正掀起了学电脑高潮。
C: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圆满成功。
D: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用词不当,“悬殊”为形容词,此处应用动词,可改为“相差”;B项的错误在于时态使用不当,“了”表示已经完成,而“正”表示正在进行。因此去掉“正”或者改为“正在掀起学电脑高潮”;D项出现两个错误:一是搭配不当,用“成就”一词来说明高考考得好不恰当,把“成就”改为“成绩”。二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是小王,后句主语是高考,本句应改为“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小王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红利终究要消失,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转为相对低速的常态也是不可避免的。生育政策调整也不能在短期内________人口红利。不过,________地调整生育政策,对于未来中国人口均衡发展________长期潜在增长率,仍然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带来 高瞻远瞩 甚至
B:增加 恰如其分 以及
C:逆转 未雨绸缪 乃至
D:恢复 不失时机 抑或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从第一空即可得出答案。由“人口红利终究要消失,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转化为相对低速的常态也是不可避免的”“生育政策调整也不可能在短期内________人口红利”可知,生育政策调整无法改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趋势。“逆转”指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填入恰合句意。“带来”“增加”“恢复”这三个词语填入均不恰当,排除A、B、D。
第二空,此处填入“未雨绸缪”亦符合句意。
第三空,“未来中国人口均衡发展”与“长期潜在增长率”为递进关系,“乃至”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3题
9、【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这些经验值得广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
C:在客观事实面前,谁也无法否认他的确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
D:小赵看到了领导的批示,才使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缺少主语,可将“在”和“下”去掉,使本句的主语变为“新形势”。B项成分赘余,提取句子主干为“经验值得重视”,可把“的”删除。D项偷换主语,前半句的主语是小赵,后半句的主语换成了批示,可将“才使”去掉。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原子—分子论的建立,使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但它仍保留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这一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历史久远、根深蒂固,直到19世纪末期,很多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坚信不移。所以原子的大门一直在禁锢着,谁也不知道,甚至谁也不想知道,原子的内部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导致19世纪末期谁也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原子内部世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B:原子—分子论的建立
C:人们不求甚解
D:“原子不可再分”观念的根深蒂固
正确答案:D
解析:材料阐述了“原子不可再分”观念的根深蒂固限制了科学家继续探索原子的事实。与此一致的表述为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