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钢琴音乐经过百年的探索和积淀,已经形成蔚为大观的自身传统,其中确乎涌现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杰作,向世界乐坛发出中国的独特声音。但略显遗憾的是,某些出色的作品还没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不仅公开演出率过低,而且在教学运用、批评研究、宣传出版等方面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讨论的话题是:
A:钢琴音乐发展的百年历史
B:中国钢琴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
C:钢琴音乐的既有成就与影响
D: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肯定了中国钢琴音乐取得的成就,然后以“但略显遗憾的是”转折,说明某些出色的作品未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文段最后提出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D项与末句话题一致,当选。
文段围绕“中国钢琴音乐”展开,A、C两项脱离了“中国”这一限定范围,排除。B项与文段论述中国钢琴音乐状况的话题不相关,也可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6题
2、【言语理解】①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
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
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②⑥③④
B:⑥③②④⑤①
C:②⑥③④⑤①
D:⑥⑤①③②④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选项,四个选项均以①或④结尾,①写的是残荷消逝,④写的是变成残荷,显然,①应排在④后面,排除A、D。由②中的“虽然”和④中的“但是”可知,②、④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②④,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6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6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36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6题
3、【言语理解】在过去20年间,世界经济经历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愈发________,许多发展中国家增速远高于发达经济体。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重若轻
B:举足轻重
C:举步维艰
D:举棋不定
正确答案:B
解析:由“许多发展中国家增速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是对“新兴市场”地位的肯定。“举步维艰”比喻事情很难办,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举棋不定”比喻做事有所顾忌,犹豫不决。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举重若轻”形容担当重任或处理难题不费力气,轻松自如。强调能力强,与题意无关,排除A。“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用来形容“新兴市场”地位的重要性,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4、【言语理解】蓝田玉是近期人们比较追捧的玉种,但资源非常有限。我们理应百倍地珍惜节约使用,不能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滥采滥挖,粗率加工。和田玉经过数千年的采用已近绝迹,而中国人世世代代重玉爱玉的文化情结,还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蓝田玉身负的使命,不言而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应合理开发利用蓝田玉资源
B:和田玉的地位将被蓝田玉所取代
C:现在蓝田玉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
D:蓝田玉承载着传承中国玉文化的重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阐述蓝田玉资源有限、身负传承中国玉文化使命等内容,呼吁人们珍惜蓝田玉资源,应对其合理开发利用。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B、C两项文段未涉及。文段说蓝田玉承载着传承玉文化的使命,是为了呼吁人们珍惜使用蓝田玉,D项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
5、【言语理解】37.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松懈”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C: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正确答案:B
解析:松懈:①不紧张;松弛,不集中。②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动作不协调。A、C、D三项中“松懈”应按义项①解释。B中应按义项②解释。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必须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或多或少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这表现在只注重农产品的数量增长,不重视务农队伍的素质提高和职业化。相对应的是,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投入少,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才缺乏。而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乡村振兴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投入
B:要提升农民科学素养,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C:乡村振兴要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D: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才是乡村建设的根本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然后指出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存在重物轻人等问题;接着指出,“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空缺处位于文段尾句,且由“因此”引出,可判断所填句子是根据前文内容得出的结论,即乡村振兴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应C。
A项未提到“提高人口素质”,B、D两项脱离了“乡村振兴”的话题,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
7、【言语理解】文学批评中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论其世,才能知其人其文。接受美学有条重要原则叫“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才谈得上理解接受,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时而异,故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讨论作品的接受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
B:不同时期的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C:不同人生阶段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D:讨论作品必须考虑作者所处时代及作者的经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引出接受美学的“视野融合”原则,最后得出结论:“讨论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牵涉到时事变迁”,可知,A项的“必须考虑读者所处的时代因素”与此相符。D项说的是“知人论世”,B、C两项表述无中生有,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每一项工业遗产都________着城市社会发展的演变规律。实施对工业遗产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对维护城市风貌,________生机特色,克服千城一面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凝结 保持
B:凝集 保留
C:凝聚 突出
D:凝滞 凸显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凝集”“凝聚”侧重“集”和“聚”,是强调把多个个体凝结聚集在一起。“规律”是个体的,不是众多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的,“凝集”“凝聚”与“规律”搭配不恰当,排除B、C。“凝滞”指凝固停滞、不灵活,与“规律”搭配也不恰当,排除D。
第二空,对应“维护城市风貌”“克服千城一面现象”等表述,“保持生机特色”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众所周知,感冒发烧那是因为身体发了炎,产生了炎症。不仅如此,其实在人类的大部分严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例如肝硬化、糖尿病,甚至包括癌症,炎症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间充质干细胞就可以根据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地点,来变换自己的性质,发挥自己不同的功能:它可以消炎,也可以促炎,它可以招募其他“伙伴”一起促进组织生长,也可以“学雷锋”做好事进行组织修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疾病炎症的危害
B:疾病炎症的具体表现
C:间充质干细胞的多种好处
D:间充质干细胞变化多端的能力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人类大部分严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炎症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接着以转折词“而”引出重点,强调间充质干细胞可根据炎症的强弱和发生地点来发挥自己不同的功能,并对此进行了具体说明。D项是对转折后内容的同义转述。
A、B两项的“炎症”在文中是为了引出“间充质干细胞”,排除;C项“多种好处”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概括不全面,文段也列出了其坏处,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10、【言语理解】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在古代,官员的读书是________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泛性 流风余韵
B:社会化 前车之鉴
C:持续性 雪泥鸿爪
D:官场化 星星之火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流风余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多指好的风尚)。“前车之鉴”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教训来吸取。分析可知,题干主要说的是官员退休时一般会写些东西留给后,并未涉及“好的风尚”或“教训”等内容,排除A、B。
第一空,根据题干说的“为官一生”“退休”等可知此处填“持续性”要更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1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1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