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的县城确实太复杂,塞北尚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江南已经百花吐艳、草木争晖了。2000多个县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有千秋
B:千姿百态
C:气象万千
D:千变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句话描述了中国县城在气象方面的差异巨大。由第二句“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可知,中国的县城不但多,而且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丰富。“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这三个词用以修饰“生活方式”都不恰当。“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正符合中国县城的特征。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6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26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2、【言语理解】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以及90后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催生了租赁公寓的兴起。租赁公寓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租房由过去的不得已转变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据调查,虽然拥有自己的住房仍是90后的刚性需求,但他们当中只有30%的人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另有56%的90后不愿意买房,因为房贷过于沉重会降低生活质量。由此观之,这些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许多90后不愿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
B:90后年轻人未来的买房需求非常旺盛
C:租房是大多数人更易于接受的居住方式
D:城市高房价影响多数年轻人的购房意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指出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以及90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催生了租赁公寓的兴起,使租房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接着援引调查数据说明,相当一部分90后不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最后得出结论:90后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分析可知,文段着重说的是90后不愿意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A项与此相符,当选。
B项与文末的结论相悖,C、D两项脱离文段谈论的对象——“90后”,均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1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9题
3、【言语理解】①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
②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
③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
④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⑤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
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⑤④①③⑥
B:②⑤③⑥④①
C:②①⑤④③⑥
D:②①③⑥⑤④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均以②开头,①是对②屋子陈设的介绍,⑤是对①“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原因的解释,故三句顺序为②①⑤。⑥的“门铃一响”是承接③的“一直都有客人来”而言,故③⑥应相连。符合这一顺序的为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4、【言语理解】①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
②这不符合常理
③早在18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洪堡就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
④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提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了
⑥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⑥①⑤④
B:③①⑤④②⑥
C:⑥②③①⑤④
D:⑥②③⑤④①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可先判断首句,C、D两项均以⑥②开头,而⑥中的“高山雪线通常应该”和②中的“这不符合常理”相矛盾,故②不能紧接在⑥之后,由此排除C、D。⑤④解释青藏高原雪线高的原因,②接其后不合逻辑,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5、【言语理解】劳动不仅________着我们的生活,而且________着我们的灵魂;不仅创造着社会的财富,而且________着人类的文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滋养 铸造 积淀
B:滋润 锻造 积攒
C:滋养 锻造 积攒
D:滋润 铸造 积淀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滋养”侧重于提供养分、养料,“滋润”侧重于湿润。此处表达劳动对生活的作用,用“滋养”恰当,排除B、D。
第三空,“积攒”常与“肥料”“钱财”搭配,与“文明”搭配不当,排除C。“积淀文明”为习惯搭配。
第二空,“铸造”填入与“灵魂”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5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55题
6、【言语理解】克黎利引述《新科学家》杂志的文章称,记忆的作用不一定是为了记住过去, 而是帮助我们走向未来。记忆有时会运用想象和创造的方式,让我们知道接下来怎么做,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有些人以为自己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其实也许是过去的碎片化记忆而已。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来自一段想不起来的记忆,那么就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是来自这段记忆,自己具备了“心灵能力”。
与上文观点不符的是:
A:似曾相识不是“心灵能力”
B:似曾相识能够帮助我们预见未来
C:似曾相识是对过去不完整的记忆
D:人们的记忆不一定是对过去的回忆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说法正确。由“如果似曾相识……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自己具备了‘心灵能力’”可知,似曾相识并不是“心灵能力”。
B项说法错误。由“有些人以为自己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其实也许是过去的碎片化记忆而已”可知,人们并无预见未来的能力。
C项说法正确。由“有些人以为自己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其实也许是过去的碎片化记忆而已”可知,似曾相识是对过去不完整的记忆。
D项说法正确。由“记忆的作用不一定是为了记住过去……记忆有时会运用想象和创造的方式,让我们知道接下来怎么做”可知,记忆不一定是对过去的回忆。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3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
7、【言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脱离实际地“浑沌开窍”、一厢情愿地“帮蝶破茧”、罔顾规律地“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始终考虑政策出台和实施之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杜绝“好事蛮办”、摒弃“好事虚办”、防止“好事滥办”,才能真正落实好意、办成好事。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操之过急
B:为群众办实事不能只有诚心
C:为群众办实事应该讲究方法
D:为群众办实事要讲求效果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为群众办实事要讲方法的观点,然后论述了方法错误对工作的危害,末句进一步强调只有方法正确,才能真正落实好事,办成好事。“方法”为文段强调的重点,C项与此相符。
A、B、D三项说法无误,但均为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电视在家庭中基本可以保证固定的开机时长,这就给电视广告提供了足够大的“曝光”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________,同时更容易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共鸣,无形之中增强广告的________效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极性 营销
B:多样化 吸引
C:保有量 交互
D:覆盖量 传播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给电视广告提供了足够大的‘曝光’空间”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电视广告受众数量多的意思。“积极性”指进取向上、努力工作的思想和表现,不符合句意,排除A。“多样化”指多样的,不符合句意,排除B。“保有量”指处于在用状态的某种物品的数量。“覆盖量”指所辐射范围的数量。两者符合句意。
第二空,句意是电视广告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共鸣,无形之中增强了广告的宣传效果。“交互”指相互联系交流,所填词语体现的是广告的效果,不含相互交流之意,排除C。“传播”指广泛散布,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3题
9、【言语理解】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要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毫不夸张地说,这本来就是一场就业战争。眼下,国际金融危机日显,摆在中国面前的这场仗,到底该怎么打?
本文中“这场仗”指的是:
A: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战争中获胜
B:如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C:如何在资源更加受限的状况下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
D:如何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优势
正确答案:C
解析:“这场仗”指的是前文中的“就业战争”,即“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要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A项“竞争激烈”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材料强调的也不是“获胜”的问题。B、D两项材料中也没有涉及。C项是对“这场仗”的准确概括。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方式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强调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的舆论宣传环境与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政府执政舆论环境发生变化,政府舆论压力加大。接着针对这种情况,以“因此”转入文段的落脚点——政府应转变以往被动的“舆情危机”处理方式。故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新舆论形势下政府处理方式的转变,即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