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古代,清雅幽远的古琴是“士”必须掌握的六艺之一,热闹火爆的吹打乐则是民间社火中缺少不了的。追究这两类音乐的产生,会发现其间有许多偶然性。但人们又会看到:古琴与中国的“士”那样的协调,吹打乐又是那样为社火增添光彩,若把二者交换个位置无疑是十分可笑的。这样的对比到处可见,我们不能设想在封建桎梏下的中国舞台上产生女演员双腿裸露的芭蕾形式,而这种舞蹈艺术产生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却又那样自然。
对这段话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化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B: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阶层,喜爱的文化艺术自然不同
C:研究人类的文化,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偶然性
D: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产生土壤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通过两个方面来论证主旨:一,中国古代古琴与士、吹打乐与社火的协调性;二,芭蕾形式自然产生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而不可能产生在封建桎梏下的中国舞台上。这两点足以说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即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产生土壤。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没有强调不同文化的产生原因。B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
2、【言语理解】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项目已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关于申遗工作,世界各国都举国家之力来做。在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基本靠政府推动,但美食申遗现在多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而仅靠协会自身的资金、能力,难度很大。
这段文字在暗示:
A:中国的饮食文化没有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B:美食申遗未能成功是因为误读了评选标准
C:政府部门应尽早地积极推动中餐申遗工作
D:其他国家申遗工作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表达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遗名录的遗憾,然后指出关于非遗工作,世界各国都是举国家之力来做,而中国美食申遗却主要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难度很大。由此可知,文段意在暗示要实现中国美食申遗,国家层面的推动不可或缺,选项中与此相符的为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6题
3、【言语理解】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的土地正遭受着严重污染。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决定土壤易被污染,而土壤易污染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般不易觉察。跟大气和水体比较起来,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
文中“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是:
A: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进的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清除
C: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D:土壤污染的治理尚无可行办法
正确答案:B
解析:“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这一句话表达了两层含义:“不易觉察的污染”和“最要命的污染”。同时,结合其后对土壤污染特点的描述,即土壤污染一般不易察觉,且一旦污染就很难清除,可以确定本句强调的是土壤污染的隐蔽性,很难清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题
4、【言语理解】凡是用破折号连接的,都是正文________的一部分。去掉这部分内容会影响正文的________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分割 完整
B:不可分离 完全
C:不可或缺 完美
D:不可缺少 完善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由“都是正文________的一部分”可知,如果去掉破折号之后的内容,则正文也会有所缺损,应选“完整”“完全”,排除C、D。
第一空,“不可分割”意为不容许割裂、拆开,通常指一个事物。“不可分离”意为不能分开,可以指一个事物也可以指多种事物。根据文意,用“不可分割”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7题
5、【言语理解】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面对现实,我们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能________。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说到底要靠我们自己奋发有为,加速打造“中国芯”,以自主创新________技术格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蹶不振 主导
B:妄自菲薄 重塑
C:自怨自艾 刷新
D:安之若素 构建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既不可……也不能……”可知,所填词语应与“夜郎自大”构成反义关系,表自卑之意。“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三词均不含自卑之意,排除A、C、D。“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二空,“重塑”指重新塑造,符合凭借自主创新来改变技术格局这一语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1题
6、【言语理解】凤凰古城自实行一票制以来,就________不断,被________有与民争利之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议 疑虑
B:异议 置疑
C:疑议 疑心
D:争议 质疑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句中说的是人们对凤凰古城实行一票制做法提出的一种疑问。“疑虑”“疑心”通常指的是心里的疑问,没有明白表达出来,排除A、C。
第一空,“争议不断”为习惯搭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25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25题
7、【言语理解】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对
C:追
D:市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的正确读音应为蹊(qī)跷;C项的正确读音应为追溯(sù);D项的正确读音应为万马齐喑(yīn);B项读音正确,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西园雅集”则是雅的象征。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表现了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苏轼、李公麟、米芾等聚集一堂,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身在其中的画家李公麟以写实手法将雅集描绘下来,米芾作序,“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这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这段文字意在:
A:比较“西园雅集”和《清明上河图》的不同风格
B:介绍“西园雅集”的创作者和所描摹的文化名人
C:阐释“西园雅集”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和精神价值
D:评价“西园雅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独特贡献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以《清明上河图》引出“西园雅集”的话题,并说明“西园雅集”具有雅的内涵;接着通过介绍“西园雅集”中描绘的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体现出宋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最后指出“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对其多有摹本或仿作,这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综合分析可知,文段为并列结构,主要说明了“西园雅集”的价值:不仅呈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还是宋人精神的延续。
A项,《清明上河图》是文段引出话题的内容,非文段重点。
B项,只能对应文段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
C项,“‘西园雅集’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和精神价值”对文段概括恰当,当选。
D项,“‘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体现的是“西园雅集”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非其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独特贡献,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
9、【言语理解】对于科学家来说,数学公式可以展现大自然的基本原理,或者将复杂的东西简洁地表达出来,这的确________。但对普通大众中的一些人而言,公式也可能是令人生畏、晦涩难懂的;然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正是公式的________使其变得迷人:即使不能理解公式的含义,我们也可以被它打动,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公式蕴含着一些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含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严谨
B:独树一帜 深奥
C:无与伦比 周密
D:妙不可言 神秘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使用时一般与“令人”搭配,且此处用来形容“数学公式”,程度偏重,排除A。“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此处修饰对象为“数学公式”,填入不恰当,排除B。
第二空,冒号后内容是对空缺处公式特点的解释说明,由“有些公式蕴含着一些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含义”可知,“周密”填入不合句意,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6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8题
10、【言语理解】探索和形成一个好的制度不容易,关键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________地遵守和执行。这要求我们要把制度像种子—样种在头脑里,如红线一般________于工作中。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通达“中国之治”的新天地。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定不移 渗透
B:—丝不苟 应用
C:不折不扣 贯穿
D:矢志不渝 根植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如红线一般”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红线”的特性。“渗透”“应用”“根植”均不能体现“红线”的特性,排除A、B、D。“贯穿”指穿过,连通。其填入恰当,能够体现制度像红线一样在工作中一以贯之。
验证第一空,“不折不扣”指完全、十足、彻底,填入此处与“遵守和执行”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25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2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