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B: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中国人民与中国梦
D:中华民族的梦想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为总起句,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接着指出如何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结果。可见“实现中国梦”是文段的关键词,A项与此最相符。B项侧重于论述中国梦是什么,C项侧重于论述中国人民与中国梦的关系,D项未涉及“中国梦”这一话题,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2、【言语理解】中国历代异常发达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早就无数次告诫世人:权力的私有及其日益专横,只能导致万民涂炭、王朝崩溃的惨祸。但是由于所有这些深痛剖析永远难以进入法律层面而成为制约统治权力的刚性力量,所以它们只能转而定型为一种“代偿”方式,即思辨、文学和伦理等领域中的深深涵咏和喟叹。因此,在中晚唐开端的中国皇权社会后期文化中,以李商隐等人的作品为代表,不仅“咏史”之作数量日益庞大,而且诸多经典之作极其警策,具有空前沉郁的历史悲剧感。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告诫世人吸取历史兴亡的深刻教训
B:剖析权力私有必然造成的社会危机
C:评价李商隐等唐代诗人的创作成就
D:说明咏史诗作诞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对权力的私有及其日益专横的深痛剖析难以进入法律层面,因此转而定型为一种思辨、文学和伦理等领域的“代偿”方式。然后说明了在这一背景下,唐朝以李商隐为代表的咏史诗蓬勃发展的状况。由此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便是咏史诗这一文学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问题,D项表述正确。A、B两项与此不相关,排除。C项未突出“咏史”这一主题,且“唐代诗人”的范畴过大,文段末句点明的是“中晚唐”。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
3、【言语理解】我们是否想过,当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东西时,你就匆匆忙忙把它拍下来,发出去,然后被转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并没有看清楚它,更没有看清楚它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实现精神上的真正交流,这才是我们应该追问的。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图像时代,当我们转发美丽的东西时,要看清楚它与人们之间的联系
B:图像时代,与人们分享精彩的东西时,一定要看清楚它是否真的精彩
C:图像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精神上的交流
D:图像时代,人们越来越满足于视觉化效果,缺乏思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第一句说的是在图像时代,人们只顾得拍照转发,却没有耐心认真看一下所拍和转发的东西,思考一下它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说的是我们应该追问怎么才能有真正的精神上的交流。故文段说的是在图像时代,人们多满足于表面化的交流,缺少精神交流和思考。
A、B两项均属于对文段的断章取义;文段说的是人们缺乏与人、与物的精神交流,不仅仅是C项的“人与人”;D项的“缺乏思考”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4、【言语理解】在最困难的地方,往往________着巨大的创新契机。创新的灵感火花往往会在那些不便 捷、不舒服、不顺手、不畅销的困境中________,一个新领域或许就因此而生。生活中常见事物背后的创新故事就是对此最好的________。例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拉链,就是因为扣子太多扣起来费时而发明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藏 擦出 证明
B:潜藏 闪现 例证
C:蕴藏 迸发 诠释
D:蕴含 飞溅 注脚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闪现”多与“念头”搭配,“飞溅”多与“水花”搭配,二者与“灵感火花”均搭配不当,排除B、D。
第三空,“证明”多指判明真伪,常表述为“有力证明”;“诠释”指说明,解释,可与“最好”搭配。此处句意为生活中常见事物背后的创新故事是对前面观点的最好阐释,填“诠释”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近些年,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正在重新出场。有人对此________,觉得儒家的这种出场违背自由与文明的现代趋势。他们的依据是,从周的封建式家天下到秦汉以来的皇权帝制式家天下,儒家学说与之________。有人认为,讲究民本、限制君权的儒家与绝对尊君的法家皆为皇权专制的一体两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颇有微词 相濡以沫
B:忧心忡忡 如影随形
C:左顾右盼 亦步亦趋
D:惴惴不安 并行不悖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二者填入句中形容家天下与儒家学说的关系均不恰当,排除A、C。
第一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并无“不安”之义,“惴惴不安”填入不合适,排除D,且“并行不悖”强调不干扰,填入亦不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2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2题
6、【言语理解】笔者近日跟随调研组赴某文化大市采访交流。该市在国内广为人知,非遗资源十分丰富,老字号众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当地很多老字号品牌的发展都不温不火,知名度虽然有,市场反响却一般。前往调研的专家,在返程路上无不感慨________是多么重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营销
B:经营
C:创新
D:宣传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目前当地很多老字号品牌,发展却都不温不火,知名度虽然有,市场反响却一般”可知,此处是说很多老字号品牌在市场销售中进展不利,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所填词语应体现重视市场,赢得消费者,获得市场份额之意。
“营销”指经营销售。其强调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通过满足其需求获得客户,赢得市场,填入符合语境。“经营”指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其与文段强调的关注消费者需求、赢得市场的含义不符,排除B。“创新”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其与文段语境无关,排除C。“宣传”指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其侧重于使更多人了解某事物,与文段“知名度虽然有”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义务教育公平程度、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由教育资源中的短板决定。推进均衡发展,不能截长以补短,应努力补短来追长。因而教育发展的思路,应该是把工作重点放在补足短板上,强化弱势学校,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和校际差距。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取长补短,促进教育公平
B:教育均衡,更需重视补短
C:善于截长,平衡名校资源
D:克服短板,缩小校际差距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义务教育公平程度、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由教育资源中的短板决定,故而推进均衡发展,应努力补短,最后由“因而”进一步强调:发展教育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补足短板上。
A项的“取长”、C项的“截长”与文段的“不能截长以补短”的表述不符,排除。D项的“校际差距”表述不全面,文段说的是“缩小地区、城乡和校际差距”。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近年来,“文化+科技”的应用,使收藏在博物馆里、远在祖国各地的文物“活”了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
这段文字中的“化学反应”是指:
A:文化事业与科技事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B:之前鲜为人知的文物通过科技“活”了起来
C: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点燃科技创新
D:文化领域各行业借助科技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后文的“从……到……,从……到……,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是对“化学反应”的具体解释,即“化学反应”主要指的是科学对文化的促进作用,D项概括准确。
文段未涉及文化对科技的影响,A项的“相辅相成”、C项的“文化创意点燃科技创新”均过度推断,排除。
B项的“文物通过科技‘活’了起来”是“化学反应”的其中一个表现,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9、【言语理解】一些科学家认为,户外活动和近视的关联证据并不充分。大部分流行病学研究都是根据问卷调查估算孩子们呆在室外的时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验光师克里斯汀·怀尔索耶表示,这种数据的可靠性有待商榷。在一项关于可穿戴光传感器的小规模试验中,她发现人们往往会错误估计自己呆在户外的时间。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A:流行病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往往是不科学的
B:人们对自己户外活动时间的估算可能存在偏差
C:户外活动时间长短和是否近视之间不存在关联
D:可穿戴光传感器试验主要用于记录户外活动时间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往往是不科学的”表述绝对,文段说的是“这种数据的可靠性有待商榷”。
B项,由文段最后一句“她发现人们往往会错误估计自己呆在户外的时间”可推出。
C项,“不存在关联”表述绝对,文段说的是“关联证据并不充分”。
D项,结论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0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1题
10、【言语理解】随着BBC(英国广播公司)全世界电视节目的开播,亚洲和美洲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不仅可以听到它的新闻广播,而且也能看到它的电视新闻报道了。然而现在,BBC的未来却前途未卜。至少目前,它(BBC)仍可以公办广播机构的身份生存下去,但它的作用、规模和节目却成了全英国争论的话题。公司的支持者为数众多,他们喜欢引用美国的广告口号:“如果没坏,就不要修。”他们说英国广播公司“没坏”,他们的意思是说它没有垮掉,那何苦去改变它呢?然而BBC将不得不进行变革,因为周围的广播世界正发生变化。按政府广播法的要求,商业电视频道——第一和第四频道——正在进行商业化,彼此竞争广告业务,降低成本,裁减员工,但从长远来看,带来最大变化的却是新卫星频道的出现——它们的资金部分来自广告收入,部分来自用户收视费。
本文中,下面哪项有关BBC的说明没有被作为关键问题提到?
A:把其电视覆盖范围拓展到远东
B:节目成为全国范围争论的话题
C: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的潜力
D:作为广播机构存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随着BBC(英国广播公司)全世界电视节目的开播,亚洲和美洲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不仅可以听到它的新闻广播,而且也能看到它的电视新闻报道了”可知,A项正确。再由“至少目前,它(BBC)仍可以公办广播机构的身份生存下去,但它的作用、规模和节目却成了全英国争论的话题”可知,B、D两项也正确。C项在文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