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真正的辩论与辩论比赛之不同在于,在前者中,辩论双方均站在自己真实的立场上,而在后者中,角色是抽签决定的。
上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真正辩论是为了坚持观点,比赛是为了提高技巧
B:辩论比赛中的双方是通过抽签决定的
C:真正的辩论的目的是为坚持社会准则
D:在辩论比赛中,双方必须坚持自己个人的观点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段话的主旨在于强调真正的辩论与辩论比赛之间的不同,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对此做出了比较:真正的辩论中,双方均站在自己真实的立场,辩论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辩论比赛中,双方角色是由抽签决定的,比赛是为了提高辩论技巧。
B项偷换概念,由抽签决定的是辩论比赛中的角色而非比赛双方;C项“真正的辩论的目的是为坚持社会准则”在原文没有提及;D项错误,因为在辩论比赛中,双方必须坚持的应该是抽签决定的观点而不是自己个人的观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微软前技术总监纳森·梅尔沃德2001年组建“智力风险”公司,雇用一群最聪明的人________生产技术专利,迄今已申请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专利,这证明“想法”并不________,到处都是,我们以为发明所必须具备的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并不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集体 虚幻 千载难逢
B:合作 遥远 遥不可及
C:批量 稀罕 必不可少
D:专门 离奇 不可替代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由“到处都是”可知,句意为想法很多,因此此处应填一个表示少见的词语。“虚幻”“遥远”“离奇”都没有少的意思,“稀罕”填入最恰当。
第三空,填入“必不可少”也与句中的“必须具备”相对应。
第一空,填“批量”与“价值8000万美元”的大数据也相对应。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2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2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3、【言语理解】斗茶始于唐代,据考 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 参与
B:创建 参与
C:创造 关注
D:创始 关注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个空,D项“创始”意为开始建立,强调从无到有,积累经验再逐步完善,“创始于”后接时间,而文段中是一个地点;B项“创建”意为创立,一般是先有经验积累然后一次性成功,多用在公司、组织等实体上。A、C项“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与题干中“斗茶”风俗的产生相符合。第二空,这里针对的是“比赛的胜败”,所以用“关注”。故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层融化,南北极所蕴含的巨大能源资源、航道优势等被充分发掘出来,其战略意义愈发凸显。据估算,仅北极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就分别占到全世界潜在储量的25%、13%、30%。同时,极地的战略位置也尤为重要。如今,为赢得竞争优势,不仅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极地国家纷纷根据各自的国家利益制定极地战略,而且一些非极地国家和集团也积极参与极地事务,使得极地地区形势骤然变化。作为新兴战略热点,围绕极地尤其是北极地区的国际斗争将日趋复杂和激烈。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大国的积极参与使得极地地区形势复杂化
B:各国应从全球战略高度看待极地地区问题
C:围绕北极地区的国际斗争即将拉开帷幕
D:极地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冰层融化,极地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并从资源储量、战略位置两方面具体说明,然后强调众多国家和集团为赢得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极地事务,使得这一地区形势复杂化,末句得出观点:极地地区作为新兴战略热点,国际斗争将日趋复杂和激烈。D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B项的“全球战略高度”文段未涉及;C项的“即将拉开帷幕”说法有误;文段并非说明大国参与对极地地区形势的影响,而是强调未来各国在极地地区的战略博弈将更加激烈,A项说法有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8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6题
5、【言语理解】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长期的________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________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众多________的流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承 借鉴 家喻户晓
B:积淀 汲取 风格迥异
C:演化 吸收 异彩纷呈
D:演变 融汇 标新立异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从第三空入手可较快选出答案。皮影戏流传地域广阔,各地皮影戏吸取当地文艺元素精华,这样形成的众多流派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家喻户晓”形容人人皆知,广为流传。从句中看不出皮影戏各流派知名度高这一特点,排除A。“风格迥异”意为思想特点或艺术特点完全不同。作为同属皮影戏的各个流派,即使有差异也未达到完全不同的程度,词义程度过重,排除B。“标新立异”形容故意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用来形容“流派”不妥,排除D。“异彩纷呈”形容新奇的事物纷纷出现,所表现出的多元化契合题意。将C项代入第一空验证,“演化”填入形容皮影的发展历程恰当。将C项代入第二空验证,“吸收……精华”搭配也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6、【言语理解】
《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许是教育的惰性所致:读书人不需要思考和摸索,只需要单向填鸭式的学习和灌输,奉经典为准则,即可读书成才,成就教育的结果。如今,将经典中的糟粕删掉了事,只剩下与当今时代契合的部分,让孩子们重新仰视经典之为经典,这当然还是教育之惰性的延续,只不过把书多编辑一次罢了。
以下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的广泛流传正是教育惰性的体现
B:对经典作品中的糟粕采用“删去了事”的粗暴简单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失败的“拿来主义”
C:对《三字经》《劝学诗》等经典作品应该取其精华,真正使之发扬光大
D:对经典作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教育界的败笔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等作品成为经典的分析引出现今对经典中的糟粕的处理方式,由此可知文段的论述主题是“将经典中的糟粕删掉了事”,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故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7、【言语理解】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这种刚性就业观便应逐渐向弹性就业观转型。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主要宗旨是为各个阶层的人们在人生、事业的各个阶段提供样态更为丰富的高等教育服务,这意味着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家长应该把接受高等教育看成人生的一种有益的经历,或者把它作为一种丰富自我的储备。接受高等教育后也许会获得一份工作,也许不会;也许会多次更换工作;也许工作后又返回学校再接受教育……如果这个阶段还苛求高校人才培养要和每一个潜在的工作岗位一一对应,高等教育将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就业观的选择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B: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就业观应该转变
C:高等教育推动阶层流动的功能正在消失
D:普及高等教育会带来一定的社会负效应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前两句转折指出,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刚性就业观应向弹性就业观转型,然后具体论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宗旨和大学生对待高等教育的正确态度,说明在此阶段不应苛求高校为工作岗位培养对应人才。文段重点在于总述句,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就业观应该转型。只有B项与之相符,正确。A项没有提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排除。C、D两项均未提到“就业观”的话题,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42题
8、【言语理解】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向往与追求的两大基本价值,而媒介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追求传播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不同媒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在满足人的这两种内在需求方面的能力竞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高度人性化的方式满足受众需求也正在成为媒介之间竞争的核心内容。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人类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媒介的传播理念
B: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媒介竞争的主要方式
C:媒体的发展满足了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需求
D:媒介竞争的核心是满足人类对基本价值的追求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自由与平等是人类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媒介的发展过程也是对这两大基本价值的传播过程;接着指出不同媒介包括新媒介之间的竞争,都是对满足这两种基本价值需求的能力竞争。最后指出新媒体的竞争核心是以高度人性化的方式满足这一需求。故文段论述的是,媒介竞争的核心是满足人们对自由与平等这两大基本价值的追求。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人类的发展需求”、C项“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需求”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B项新媒体的发展是部分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9、【言语理解】《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对毛泽东这首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九派”,水的支流叫派,相传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
B:“沉沉”,亦作“沈沈”,深远貌。“一线”指横在眼前的铁路
C:“酹”,用酒祭地。“把酒酹滔滔”是说把滔滔江水当酒,来祭奠大地
D:“龟蛇锁大江”,是说龟山和蛇山夹江对峙,制约着翻滚的江流
正确答案:C
解析:《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创作于1927年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对词中含义的理解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把酒酹滔滔”中的“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C项把此解释为祭奠大地是不正确的。A、B、D三项理解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10、【言语理解】美丽而又神秘的长白山令我________,它曾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清新纯净的空气、浓密的原始森林使我________,真怕住久了就不愿再回到喧嚣的都市;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真让我怀疑山里人是不是生活在自己________的神话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向往 迷惑 编织
B:向往 迷失 编造
C:神往 迷惑 编造
D:神往 迷失 编织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向往”与“神往”相比,后者程度更重,与“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的语境对应更好,排除A、B。
第三空,“编造”与“编织”都有虚构的意思,“编织”的对象多具有梦幻色彩,更富于美感,与“神话”搭配,“编织”更恰当。
第二空填入“迷失”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