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真正的奋斗者,绝不鼠目寸光,而是________;绝不自欺欺人,而是________;绝不凌空蹈虚,而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胸怀长远 实事求是 抓铁有痕
B:深明大义 求真务实 落地生根
C:高屋建瓴 抱诚守真 身体力行
D:深谋远略 真抓实干 有的放矢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绝不……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鼠目寸光”构成相反相对关系,表示目光长远之意。“深明大义”指识大体,顾大局。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B。“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C。
第三空,由“绝不……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凌空蹈虚”构成相反相对关系,表示脚踏实地、切合实际之意。“抓铁有痕”指人抓到一块钢铁也能留下较深的印痕。其一般是用以形容人的工作扎实,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能留下自己业绩,填入符合文意。“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D。
验证第二空,“实事求是”填入可与“自欺欺人”构成相反相对关系,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输入的。19世纪末,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国学”概念,并将其引入中国。当时引进这样一个概念,是为了和西方学问相区别,是被逼出来的。古人从不称自己的学问为“国学”,而直称其为儒学、道学、理学、心学、佛学、玄学、子学等。“国学”概念出现之后,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
根据这段文字,“国学”的哪一方面不能确定?
A:诞生背景
B:具体所指
C:传播过程
D:概念来源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当时引进这样一个概念,是为了和西方学问相区别,是被逼出来的”可知,“诞生背景”可以确定,排除。
B项,由“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实在是各说各话,无法统一”可知,国学的“具体所指”无法确定,当选。
C项,由“19世纪末,刘师培、章太炎、梁启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国学’概念,并将其引入中国”可知,“传播过程”可以确定,排除。
D项,由“‘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输入的”可知,“概念来源”可以确定,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8题
3、【言语理解】一次,苏格拉底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这边走到那边,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而归,他总觉得最大的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的麦穗,他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优秀哲学家都以其毕生精力在孕育智慧的田地里耕耘
B:把握时机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
C:生活即思想,思想源于生活实际
D:苏格拉底一生注重实践,把哲学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上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在摘麦穗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一个学生总觉得最大的麦穗在前面,最终空手而归;一个学生一进去就摘了一穗很小的,未曾想到前面还有更大的;最后一个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未必是最大的,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文段通过这三种表现告诉我们过早和过晚都不好,要学会把握时机。
A项,文段主要通过三个学生摘麦穗的故事表明要把握时机,“优秀哲学家”非文段重点,且“毕生精力”文段未提及,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当选。
C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而非论述“生活”与“思想”的关系。
D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苏格拉底”非文段强调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
4、【言语理解】①南、北半截胡同和米市胡同一带算得上是清末宣南士人的“核心”街区
②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十几分钟步行即可到达
③这座南海会馆所在的宣南地区,清末时聚集了许多士人
④这为在京士人拜访主考官和同乡京官提供了便利
⑤除了广东士人聚集的南海会馆,湖南会馆在今烂缦胡同101号,绍兴会馆在今南半截胡同7号,均有迹可循
⑥当时士人在京入仕之后,除非能够获得皇帝在内城赐的宅院,大都住在宣南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⑤②④③
B:①③⑥⑤④②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⑥④①⑤②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②开头的“它们”指的是⑤的“南海会馆”“湖南会馆”和“绍兴会馆”,故②应紧跟⑤之后,排除B、C。③引出清末宣南地区聚集了许多士人这一话题,不应置于最后,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76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97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7题
5、【言语理解】8.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的,当思想史的研究者发现一些来自伟大头脑的伟大思想起源甚卑,有时便可能会感到尴尬。如果允许我们将任何相对稳定的社会或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将会发现:要在正式思想及其相对应的民间思想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是非常困难的。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的交流是复杂的
B: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往往受到民间思想的影响
C:思想史的研究者有必要改变对民间思想的看法
D: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共同构成稳定的社会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是一段关于民间思想和正式思想关系的论述。选项中能体现二者关系的只有A,又由“民间思想和正式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的”可知,正确答案为A;D项将文中“如果”臆断为确定的事实,所以是错误的;选项B、C文中未体现。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
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一句为:
A: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根树干上的柔枝绿叶。
B: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D: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
D项“安排”与“问题”搭配不当,可改为“安排了……人员,强调了……应注意的问题”。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________的思想锋芒。
②________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________。
④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________街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锋利 流言 内疚 流连
B:锋利 谎言 歉疚 踯躅
C:犀利 流言 歉疚 踯躅
D:犀利 谎言 内疚 流连
正确答案:C
解析:①句,“犀利”和“锋利”都可形容文笔的锐利,较难排除。②句,“人言可畏”的意思是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可知“可以杀人的”是“流言”而非“谎言”,据此排除B、D。③句,“内疚”的意思是内心感觉惭愧不安,与前文“内心深处还感觉”重复,排除A。验证C项,④句,“踯躅”指徘徊,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8、【言语理解】.出于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的深切关怀,作家们在叙述农民进城的故事时,大都会情不自禁地持有一种严正的道德立场,这些故事往往被简化为一种苦难叙事或控诉文学,在这种叙事图景中,城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农民们在城市中的挣扎,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现代文学创作应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
B:“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进城农民工生活艰难
C:文学创作关于农民进城故事的叙述,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D: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
正确答案:D
解析:作者通过“往往”、“简化”和“总是”等词强调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存在局限性。由“价值世界”、“质朴价值”可知,这种局限性在于只是做出了价值判断,而看不到其他方面。故作者的观点是“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即D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群众工作不能________,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都必须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坚持不懈、不断完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
B:一帆风顺
C:一劳永逸
D:一击即中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坚持不懈、不断完善”可知,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下子就成功。“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一击即中”指一次击打就击中目标,不是规范成语。只有“一蹴而就”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4题
10、【言语理解】人们刚开始在纸上绘画时,沿用的也是帛画的技法、图式和法度要求。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纸画才逐渐形成与帛画________的唯有宣纸才有的水墨表现体系。至此,纸本画终于蜕变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更在宋元之后,日渐兴盛。而以重彩见长的帛画反而________,以致使世人产生了中国画等于纸本画的错误印象,甚至还因中国画色彩表现力不如西洋画而生愧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 日渐式微
B:大同小异 江河日下
C:大相径庭 不值一提
D:背道而驰 力不从心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唯有宣纸才有”“纸本画终于蜕变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纸画与帛画的不同。“大同小异”侧重相同,“背道而驰”强调方向和目的相反,均与句意不符,排除B、D。
第二空,由“反而”可知,帛画与“纸本画……日渐兴盛”形成反义对应,帛画应是“日渐式微”的。“不值一提”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不符合文意,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