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证券:债券
A:山水画:人物画
B:油画:壁画
C:绘画:素描
D:漫画:年画
正确答案:C
解析: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两者为种属关系。
A项,山水画和人物画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油画和壁画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素描是一种绘画,两者为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漫画和年画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67题
2、【判断推理】
野生动物之间因病毒入侵会暴发传染病,最新研究发现,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过去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但现在冬季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
无论气候如何变化,生活在炎热地带的动物始终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
B:
适应寒带和高海拔栖息地的动物物种遭遇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正在升高
C:
气温高低与野生动物患传染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气温越高患病风险越高
D:
寒冷气候可能让野生动物免受病毒入侵,炎热气候却更易导致野生动物感染病毒
正确答案:C
解析:
题干论据: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过去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但现在冬季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题干观点: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A项,指出生活在炎热地带的动物始终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并未说明气温升高对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影响,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B项,指出适应寒带和高海拔栖息地的动物物种遭遇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正在升高,并未说明气温升高对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影响,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C项,指出气温越高野生动物患传染病的风险也越高,说明气温升高会使野生动物患传染病的风险增加,可以支持题干观点。
D项,指出寒冷气候可能让野生动物免受病毒入侵,炎热气候却更易导致野生动物感染病毒,但“炎热气候”与“气温升高”并非同一概念,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4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2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2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8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3题
3、【判断推理】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数量众多的生物突然死亡,从而造成生物物种数量短时间突然大幅下降。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生物集群灭绝的是:
A:1987年6月6日,最后一只黑海雀死去后,这种南美洲特有的雀科鸣鸟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B: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
C:有研究显示,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
D: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正确答案:D
解析:生物集群灭绝的定义要点:①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②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③大量生物突然死亡。
A项,最后一只黑海雀死去后,这种生物在地球上永远消失,并非大量生物突然死亡,不符合要点③。
B项,只说了英国本土的情况,并非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不符合要点②。
C项,是一种预计,并非生物集群灭绝现象,不符合定义。
D项,二叠纪末期属于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符合要点①;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是整个地球的情况,即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符合要点②;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即大量生物突然死亡,符合要点③。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判断推理】利他惩罚是指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第三方惩罚是利他惩罚的一种,第三方虽然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损害,却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第三方惩罚的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C: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D: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方惩罚的定义要点:①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损害;②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
A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并未体现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不符合要点②。
B项,“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指他人如果侵犯我,我必定会反击。并非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伤害,不符合要点①。
C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攻击,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并非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伤害,不符合要点①。
D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指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即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伤害,却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0题,2014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5、【判断推理】期刊:杂志
A:水果:柠檬
B:酱油:食品
C:油墨:印刷
D:皮肤:搔痒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期刊和杂志是包含关系,期刊包含杂志。A项水果和柠檬也是包含关系,水果包含柠檬;B项酱油和食品是包含于关系,酱油包含于食品;C、D两项均不具备这种关系。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
6、【判断推理】出口补贴(出口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出口补贴行为的是:
A:某公司生产的自行车出口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B:某出口公司税款被减免
C:某彩电出口到非洲时降价销售
D:镇政府资助某出口水产集团
正确答案:C
解析:出口补贴的定义要点:①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②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A项,自行车出口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属于政府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符合定义。
B项,某出口公司税款被减免,属于政府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符合定义。
C项,彩电出口到非洲,没有涉及政府,不符合要点①。
D项,镇政府资助某出口水产集团,属于政府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9题
7、【判断推理】就网友提出的“能否不到驾校培训就直接考驾驶证”这一问题,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回应称,我国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申请驾驶证必须经过驾校培训,但必须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技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0条有关规定,在道路上学习驾驶,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在道路上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应当使用教练车,在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乘坐教练车。
根据以上信息,不能得出以下哪项?
A:如果只有驾校才有教练车,则申请驾驶证必须先上驾校
B:如果有教练随车指导,则可以在公路上学习驾驶
C:如果找不到教练指导,则无法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技术
D:如果已经申请到驾驶证,则肯定在道路上学习过驾驶技术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细节信息:①我国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申请驾驶证必须经过驾校培训,但必须在道路上学习驾驶技术;②在道路上学习驾驶,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③在道路上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应当使用教练车,在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乘坐教练车。
A项,根据细节信息③,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可以推出。
B项,根据细节信息②可知,即使有教练指导,也必须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无法推出。
C项,根据细节信息③,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可以推出。
D项,根据细节信息①,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可以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100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83题
8、【判断推理】某人因为心理疾病尝试了几种不同的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沙盘游戏疗法。他说:“心理治疗过程让我非常不快乐,因此,这些疗法是无效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有力地质疑上述结论?
A:几种不同心理疗法所针对的心理疾病是不同的
B:尝试多种心理疗法的人要比只尝试一种疗法的人快乐
C:同时尝试不同心理疗法能够更容易找到可以起作用的方法
D:治疗效果好的人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感觉不快乐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观点:心理治疗过程中非常不快乐,因此这些疗法是无效的。
A项,不同心理疗法针对不同的心理疾病,但也无法证明这些疗法到底有没有效果,不能质疑题干结论。
B项,尝试多种心理疗法要比只尝试一种疗法快乐,但也无法证明这些疗法到底有没有效果,不能质疑题干结论。
C项,同时尝试不同疗法更容易找到可以起作用的方法,同样无法证明这些疗法到底有没有效果,不能质疑题干结论。
D项,指出治疗效果好的人才会在治疗过程中感觉不快乐,即说明这些疗法是有很好的效果的,有力地反驳了题干患者的观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73题
9、【判断推理】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的传递机制:人的愤怒情绪和不满情绪,往往会沿着社会关系链条由强到弱依次传递,从金字塔尖一直传递至金字塔底层,而处在最底层的个体,往往由于无处发泄,成了最终的受害者,进而影响其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符合踢猫效应的是:
A:淘气的小男孩在学校把另一位同学推倒了,老师批评他几句,他回家后跟家长哭了起来
B:李某出差把宠物狗委托邻居照看,因狗生病二人闹翻了脸,自此两家孩子也不一起玩了
C:一位母亲在单位受到领导的批评,回家后把淘气的女儿骂了一通,女儿把遥控器摔坏了
D:小明妈妈在公园门口卖饮料,有一卖冰糕的女士经常对她发泄不满情绪,二人吵了起来
正确答案:C
解析:踢猫效应的定义要点:①沿社会关系链条由强到弱;②负面情绪的传递;③最底层的为最终受害者。
A项,孩子跟家长哭诉,社会关系链条由弱到强,不符合要点①,排除。
B项,父母不来往后孩子也不来往了,但并没有明确指出父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且没有体现出“受害”,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母亲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女儿,是社会关系链条由强到弱,女儿是最终受害者,其行为受到影响,摔坏了遥控器,符合定义。
D项,卖饮料的人和卖冰糕的人并没有社会链条的强弱之分,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62题,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58题
10、【判断推理】自我损耗现象是个人在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同时出现职业倦怠、自我消耗但毫无进步的情况。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自我损耗现象的是:
A:李某博士论文一直未完成,不断延期,结果在学校读了八年也没有毕业
B:陈某在杂志社做副主任已经有二十年了,虽然出版了一些个人作品,但没有获得升职的机会
C:宋某做销售工作将近十年,虽然他换了四五家公司,但由于业绩一般,收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D:王某一直在档案馆做管理员,一做就是十五年,他对工作感到麻木,也没有改变现状、获得晋升的欲望
正确答案:D
解析:自我损耗现象的定义要点:①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②出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下降的现象;③出现职业倦怠、自我消耗但毫无进步的情况。
A项,李某博士论文一直未完成,没有体现李某出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下降的现象,不符合要点②。
B项,陈某长期担任杂志社副主任,没有获得升职机会,没有体现陈某出现职业倦怠、自我消耗的情况,不符合要点③。
C项,宋某从事销售工作近十年,换了四五家公司,没有体现宋某出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下降的现象,不符合要点②。
D项,王某从事档案馆管理员的工作十五年,符合要点①;对工作感到麻木,没有改变现状、获得晋升的欲望,符合要点②③,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1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