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通过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C
解析:找到“是很有趣味的”的主语,概括其意思即是对“趣味”的解释。其主语为“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所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即使是一个最简单、最平常的句子,由于语境不同,也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你怎么啦”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_____,也可以表示_____,也可以表示_____,还可以表示_____。离开语境,是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疑,焦急,紧张,激动
B:担心,沮丧,害羞,失望
C:不解,惊奇,关切,责备
D:询问,痛苦,惊惶,喜悦
正确答案:C
解析:“你怎么啦”在文中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以下几种语气:
不解(疑问):你怎么了?怎么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惊奇:你怎么了?打扮得这么漂亮!
关切:你怎么了?脸色这么差?
责备:你怎么了?这次表现有点不太好。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古城,有着2600多年的历史,是历朝封王置府的重镇。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荆州:
A:地理位置
B:悠久历史
C:灿烂文化
D:富饶物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荆州古城这一话题,然后介绍了它的区位优势。由“东衔……西临……南傍……北垂……”可知,文段中介绍荆州的区位优势即地理位置的,A项当选。
B、C、D三项均为引出话题部分的内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4、【言语理解】农产品销路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产业转型,影响着农村发展后劲。不过,打开销路,________还是要看农产品的品质。为此,在________的销售市场中,应当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经营观念、革新种植技术,培育更多优质农产品,努力在扩大销路与提升品质之间形成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追根溯源 硝烟四起 互利共赢
B:归根结底 优胜劣汰 良性循环
C:说千道万 品质为王 动态平衡
D:千头万绪 不进则退 联动机制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说的是打开销路最终或根本上还是要看农产品的品质,所填词语应表最终、根本之意。“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归根结底”指归结到根本上;“说千道万”形容话说的很多。三项填入句中恰当。“千头万绪”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其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D。
第三空,此处用来形容扩大销路与提升品质的关系,由句意可知,二者应为相辅相成、互相增益的关系。“互利共赢”指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其修饰主体多为个人、企业、国家或地区等具体事物,不能用形容扩大销路与提升品质这两个环节,排除A。“良性循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组成多个循环滋生链条,形成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其填入符合扩大销路、提升品质两个环节的增益关系,B项当选。“动态平衡”是物质系统在其组成的微观粒子的不断运动和变化情况下的宏观平衡。这种宏观平衡不能用来形容扩大销路、提升品质两个环节的关系,排除C。
验证第二空,“优胜劣汰”的“销售市场”表述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37题
5、【言语理解】①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
②宋代张载指出:“乾曰父,坤曰母”,就是说天就是我们的父亲,地就是我们的母亲
③我们要树立与天地万物同属一个生命世界、生死与共的天人观,树立感恩自然、爱护自然的大自然观、大环境观和大生态观
④大自然是我们生命所来与所归的地方,我们来自自然,在自然中生息,到最后又回归自然
⑤阳光、空气和水,人们须臾不可离,没有大自然,人就无法生活和生存,人与自然生死攸关
⑥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②⑤①③
B:③①⑤④②⑥
C:②④③①⑥⑤
D:④②⑥①⑤③
正确答案:D
解析:⑤、⑥论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③总结说明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天人观和自然观,③更适合作为尾句总结前文,排除B、C。②中张载把自然比作父母是为了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意义,⑤以“阳光、空气和水”开头,与“父母”的话题无法衔接,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9题
6、【言语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时不应该忽视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对于人类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欣赏能力并从这种欣赏中获得满足,那么,一个人就算不上获得了真正的生活,只不过是生存而已。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育:
A:并不关注于某些具体的目的
B:可以使人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C:可以使人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D:主要教授有关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不应该忽视教育,接着说明说明了良好的教育对追求幸福生活,获得真正的生活所起的作用,而追求幸福生活和获得真正的生活是“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者着力刻画了两位主要人物,这两位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作者对这两位女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同情。
B:我本想这次能在北京与你见面,到京后才知你正忙于创办合资企业,已经到广州了。
C:数据显示,在2000至2003年期间,占全美国20%比例最贫困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16780美元。
D: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中“将近”与“多”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其一。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美国内战之后,倡导公共健康的人们曾呼吁政府提供更多公共空间——被称作“悬浮池塘”的泳池由此诞生。当时河水清洁,人们可直接在河中洗浴。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工厂向河中排污增多,政府最终不得不关停了大部分泳池。即便剩下来的“悬浮池塘”,也由过去直接引入河水,转向关闭闸门从外面引入纯净的水。
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需要更多公共空间是“悬浮池塘”出现的原因
B:“悬浮池塘”刚出现时是直接引入河水
C:大部分“悬浮池塘”因为环境污染而被迫关闭
D:“悬浮池塘”就是河中的公共洗浴区域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人们曾呼吁政府提供更多公共空间——被称作‘悬浮池塘’的泳池由此诞生”可知,“悬浮池塘”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多,A项表述正确。由“也由过去的直接引入河水”一句可知最开始时“悬浮池塘”采用直接引入河水的方式,B项表述正确;同时由此句可知,“悬浮池塘”是引入河水而不是“河中的公共洗浴区域”,D项表述错误。由“工厂向河中排污增多,政府最终不得不关停了大部分泳池”可知,C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9、【言语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D: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从研究目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特点——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然后从研究方法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注重从整体把握事物,而不是细致讨论具体对象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因为上述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C项是对这一结果的同义转述,当选。
A项“历史背景”文段没有涉及。B项仅局限于研究目的,D项仅局限于研究方法,均是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10、【言语理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200万人过早地被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夺去了生命,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各种疾病死亡率之首,而“中风”则是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如果用“养神3分钟”自我治疗预防,每年可使全世界少死300万人,一年也可使我国少死60万人,因为“中风”多发生在夜间,最危险时刻是醒来的“一刹那”。但有绝招可防这“一刹那”,即在苏醒时,养神3分钟,定可逢凶化吉。
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病?
A:中风
B:高血压
C:心脏病
D:脑血管病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用数据说明了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之高,紧接着由此引出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元凶——“中风”,然后又介绍了一种自我治疗预防中风的方法。故本文段主要谈的是“中风”。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