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96

发布时间:2022-09-02 19:20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这些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迅速地深入到抗灾第一线。
替换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四通八达

B:神州大地

C:全国各地

D:四面八方

正确答案:D

解析:“四通八达”为形容词,形容交通极便利。而原句为名词,不可替换,排除A项。“神州大地”泛指中国,与“五湖四海”相比过于笼统,不可替换,排除B项。“四面八方”较之“全国各地”在方向性、结构、语言风格上与“五湖四海”更贴近,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所谓网络戏谑文化,是网民长期以来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互联网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语境,很多时候,反讽和隐喻比________更有力,嬉笑的态度比严肃的发言更接近事情本质,戏谑的效果通常是通过猛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才得以形成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轻描淡写

B:开门见山

C:直抒胸臆

D:指桑骂槐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反讽和隐喻”构成反义关系,“轻描淡写”和“指桑骂槐”明显不合要求,由此排除A、D。“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入题,不拐弯抹角;“直抒胸臆”指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由“反讽和暗喻”“嬉笑的态度”和“严肃的发言”可知,句意侧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如何入题,所以此处选“直抒胸臆”更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具有同样波动频率的人会互相吸引,从而成为亲密的朋友;不同类型的人距离再怎么近,也会彼此漠不关心,甚至相互________。如果一个你讨厌的人试图接近你,其实说明你们之间在某些方面是存在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敌视 互补

B:排斥 共鸣

C:提防 默契

D:诋毁 联系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横线处所填词应与“漠不关心”构成递进关系。显然“提防”不符合句意,排除C。
第二空,由“具有同样波动频率的人会互相吸引”可知,如果一个你讨厌的人试图接近你,说明你们存在同样的波动频率。故填入词语应表有共同点之意,显然“共鸣”比“互补”和“联系”更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4、【言语理解】政府职能与成本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但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处于一种观点与立场远未一致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大体上看,这类研究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信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预设,认为市场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持“小政府”观点;另一条是信守政府干预主义理论预设,认为政府不时干预是市场能够健康运转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种困境,必须有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B:新理论视野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何帮助

C: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预设的局限性

D:政府职能与成本之间矛盾难解的原因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政府职能与成本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引出现今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具有局限这一问题,并具体介绍了当今的两种研究思路,然后作者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新的研究方法。接下来,作者应具体介绍新兴古典经济学这一概念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A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5、【言语理解】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天眼”________到载人航天,________浩瀚宇宙,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伟大理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搜索 探究

B:探讨 追索

C:摸索 探寻

D:探秘 探索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根据常识可知,“天眼”是探索宇宙神秘之处的射电望远镜。“搜索”指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对象多为逃犯、信息等。“探讨”指研究讨论,对象常为问题。“摸索”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三者用来形容“天眼”对未知宇宙的探索均不恰当,排除A、B、C。验证第二空,“探索浩瀚宇宙”搭配也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6、【言语理解】质疑和否定是人类文化最积极活泼的精神,它不断触发新生力量去打破________平衡,建立新平衡。从自然、社会、群体到个人,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轮回更替________,每一种存在形态都是对旧秩序的反抗和否定,从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相对平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 代代相继

B:原有 滚滚而来

C:既有 生生不息

D:古老 绵绵不断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此处说的是新生力量去打破原来的平衡,建立新平衡。故填入词语应表示“已有”之意,“传统”“古老”均与此不符,排除A、D。
第二空,与“轮回更替”相对应,“生生不息”比“滚滚而来”更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5题

7、【言语理解】凡事绝非一日之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对积弊日久、历史欠账较多的生态环境来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________,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劳永逸

B:一了百当

C:立竿见影

D:水到渠成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可知,此处是说想改变积弊日久的生态环境应不懈努力,不可能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故所填词语应与“一蹴而就”语义相近。“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一了百当”指事情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很妥当、彻底;“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四个词语中,只有“立竿见影”与“一蹴而就”语义相近。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8、【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金融危机,某市政府为当地的出口企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大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B:如果你没亲身参加过蹦极运动,那么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刺激你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C:易中天《品三国》一书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D:考虑问题时没有大局意识,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就是他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适用于人,不适用于“大量企业”。感同身受:心里真切的感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这一成语在使用时极容易出错,往往误用为“如同自身感受到的一样”。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D项误作缺乏整体观念,用法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自从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要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珍贵文物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国人关注,香港民众也对拍卖国宝表示抗议,但是这两家拍卖行却对此置若罔闻,如期举行拍卖。眼看国宝将遭噩运,保利集团毅然赴港出击,分别以818.5万港元和774.5万港元的天价将当天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和青铜牛头两件国宝买下。与保利集团竞投的神秘人物一直用电话报投,自始至终没敢露面。据悉,此次从香港购回的这两件国宝不久将在保利博物馆内展出。
根据以上消息所拟的一句话新闻,恰当的一句是:

A:保利集团赴港出击,以1593万港元夺回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和青铜牛头

B:香港两拍卖行拍卖圆明园珍贵文物,引起国人关注

C:保利集团和神秘人物竞投,夺回国宝

D:保利集团夺回国宝,青铜猴头和青铜牛头不久将在馆内展出

正确答案:A

解析:拟一句话新闻要求语言简洁,并且涵盖主要内容,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表述最全面,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政府部门的支出源于公共资金(如税收),这种资金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同时,政府官员的工作努力与其正当收入之间也难以建立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政府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隐藏着诱发其“寻租”行为的可能性。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资金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

B: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C:政府部门的支出及官员的工作努力与其正当收入之间矛盾引发“寻租”行为

D:寻租行为的可能性来自于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受挫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政府部门的支出源于公共资金(如税收),这种资金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可知A项正确。
由“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政府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可知前文的公共资金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政府官员的工作努力与其正当收入之间难以建立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都影响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B项正确。
由“政府官员的工作努力与其正当收入之间也难以建立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隐藏着诱发其‘寻租’行为的可能性”可知,C项正确。
文段第二个“同时”表明,政府公务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及“寻租”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D项犯了逻辑错误。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