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69

发布时间:2022-08-28 11:56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基础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马克思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的吃、喝、住、穿是从事政治、科学等的基础。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等是从这个基础发展而来的。可总结概括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只是引文,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B项未具体指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容,过于笼统,排除。C项只提及了基础是什么,未提及上层建筑,概括片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2、【言语理解】①于是,弘扬古老的节气,不是从古籍中摘录关于节气物候的词句,而是需要能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节令物候的本土化描述
②随着疆土的扩展,人们早已发现气候并无通例
③立春一候,在东北,距离“东风解冻”尚远。立冬一候,在海南,只能在冰箱体会节气所说的“水始冰”
④古老的物候,似乎更具有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于今天无法承担坐标的职能
⑤各地的物候完全无法以同一标尺进行“一刀切”的表述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③②①④

B:③⑤②④①

C:②③⑤④①

D:④②③①⑤

正确答案:C

解析:②说“人们早已发现气候并无通例”,③以东北的立春、海南的立冬为例具体说明,故③应紧接②后,排除A、B。④指出“古老的物候,似乎……于今天无法承担坐标的职能”,①以“于是”承接④提出的问题,给出对策,即“弘扬古老的节气……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节令物候的本土化描述”。故④①相连,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22题

3、【言语理解】①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②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雅玩 
③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 
④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⑤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⑥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③⑤②①④

B:④②⑥①③⑤

C:②①③⑤④⑥

D:①②⑥③⑤④

正确答案:B

解析:①指出清明节期间最适合参斗,放在段首过于突兀,不恰当,排除D。②句解释了斗茶并说明其始于唐、盛于宋。⑥句说明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与第②句衔接紧密,应紧跟在②之后,由此可排除A、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5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5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4、【言语理解】随着石油的不断涨价,一些国家利用微生物将甘蔗、甜菜、木薯发酵成酒精,替代石油。这种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比如,巴西已经将几十万辆汽车改装为使用“乙醇汽油”或酒精作为燃料,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
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燃油涨价影响汽车业

B:酒精完全可替代汽油

C:可以将植物制成酒精

D:巴西的污染非常严重

正确答案:C

解析:A、D两项文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文中只是提到一些国家利用微生物将一些植物制成酒精,以替代石油,但并不能得出酒精就可以完全替代汽油。C项符合文中表述。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正式报刊所持有的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家赋予出版单位专有出版权的标志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征

B:号码

C:代表

D:象征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要求填一个与“标志”近义的并列词语,D项最为恰当。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宇宙自身的运行方式是它存在的基础。宇宙永恒地运动着,永恒地转化着。但它绝不会自己堵死它继续运动、________的道路。说穿了,就是宇宙是它自身的永恒的演化。在这里并不需要什么新物质,粒子的________,而且在演化中不存在什么为人类意识所不能捉摸的其他因素之推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进 出现

B:改革 诞生

C:演化 创生

D:存在 驱动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可知,填入词语与“运动”构成递进关系,“存在”与此不符,排除D。由前文“永恒地运动着,永恒地转化着”的相同句式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转化”意思相近。与此最相符的为“演化”,且“演化”填入句中与后文的“永恒的演化”“在演化中”也对应。
第二空,“创生”填入也与“新物质”构成对应,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1题

7、【言语理解】

百年来,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所产生的佛教研究成果均少不了大藏经的贡献。大藏经所收入的是历代编藏僧人过滤后的资料。从大藏经编纂的历史而言,早期的写本,重翻译域外佛典,轻中华佛教撰著;其后的刻本,虽然收入中华佛教撰著,但随意性较强;晚期的刻本,所收禅宗语录,可称浮滥。就总体而言,大藏经的功能兼具义理与信仰,其内涵则表现出重义理、轻信仰的倾向。这段文字主要介绍大藏经:


A:

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

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C:

在资料方面存在的局限

D:

所收录的佛典种类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肯定了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然后由大藏经收入资料的过滤性引出其所存在的局限。“重翻译域外佛典,轻中华佛教撰著”“随意性较强”“所收禅宗语录,可称浮滥”“重义理、轻信仰”等论述的均是大藏经在资料方面的局限。C项表述与文段中心相符,当选。
A项是肯定的内容,B项是部分内容,D项文段没有提及,均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

8、【言语理解】说到“宫斗戏”对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的破坏,那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了。影视作品本来就有“写实”的功能,现实中存在的“黑影”为什么不能放到影视作品中去呢? 何况,在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上,影视作品的说教与熏陶并不是万能的。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影视作品应对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B:“宫斗戏”对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不会有影响

C:影视作品不应该有价值观的说教与熏陶

D:文中的“黑影”指社会中的一些阴暗丑陋现象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文段最后一句话“在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上,影视作品的说教与熏陶并不是万能的”可知,A项“应……良好的引导作用”的说法没有依据,C项的“不应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根据文段第一句话“‘宫斗戏’对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的破坏,那多少有些夸大其词”可知,“宫斗戏”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观还是有一定影响的,B项中“不会有影响”表述错误,排除。由“影视作品本来就有‘写实’的功能,现实中存在的‘黑影’为什么不能放到影视作品中去呢”分析可知,“黑影”指的是现实生活中阴暗丑陋的现象。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9、【言语理解】南五台山腰清泉翠竹,苍松________,确有“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之感。据《关中通志》载:“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为探虚实,我们沿蹬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宛若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北望秦川,________,壮丽河山,尽收眼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翳蔚 莽莽苍苍

B:蓊郁 莽莽榛榛

C:葱茏 莽莽榛榛

D:荫郁 莽莽苍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翳蔚”指障蔽,不能形容“苍松”,排除A。
第二空,“莽莽榛榛”指草木丛生的样子。“莽莽苍苍”形容草木茂盛,无边无际。对应后文的“壮丽河山”选“莽莽苍苍”更契合题意,排除B、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10、【言语理解】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不应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更不应“一枝独秀”,因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监督力量,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监督,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此,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A:媒体监督的效果尚不理想

B:社会监督未引起监督对象的足够重视

C:目前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

D:强制性监督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单纯依靠媒体监督一种监督力量的不安全性,然后说明媒体监督的非强制性监督性质使其效果受制于舆论环境和监督对象的态度的局限性,由此得出结论:不应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寄托在媒体监督上。而相应地,文段针对的问题便是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期望,C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由“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可知,媒体监督效果不足只是文段论述的一个方面,不全面。B项,文段论述主题是“媒体监督”而非“社会监督”,且“社会监督未引起监督对象的重视”文段也未涉及。D项,文段强调的是除了媒体监督,还应发挥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方面作用,而非仅强调强制性监督。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