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专项常考题集合268

发布时间:2022-08-28 2:04     浏览量:7

1、【常识判断】以下有关我国古代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唐西域记》记录了当时中亚南亚多个国家地区的地理文化政治情况

B:《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政治文献汇编

C:《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的巨著

D:《齐民要术》是一部介绍民间医学方法的医术

正确答案:D

解析:《大唐西域记》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尚书》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可见D项对《齐民要术》定性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常识判断】很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下列自然现象的物理学解释,错误的是:

A: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反射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B: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

C:灯泡用久了会变黑是因为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

D:衣柜里的樟脑丸会变小乃至消失是因为物质从固体变为气态

正确答案:A

解析:海市蜃楼,又称蜃景,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选项A说法错误。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是因为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了液态,即发生了液化的现象。选项B说法正确。灯泡发光时温度升高,固态钨丝升华变成气态,当灯泡熄灭时温度降低,气态钨凝华再变成固态附着在灯泡内壁,因此灯泡会变黑。选项C说法正确。樟脑丸会变小乃至消失是因为固态樟脑丸变成气态樟脑散发到空气中了,是升华现象。选项D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常识判断】关于死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一律不判死刑

B: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一律不判死刑

C:已满75周岁的人,一律不判死刑

D: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正确答案:C

解析:《刑法》第48条第1款:“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常识判断】关于紧急避险,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第一反应往外跑

B:遭遇洪水时,应爬上高压电线杆,大树、屋顶避险待援

C: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应尽量利用建筑内部设施逃生

D:发生泥石流后,远离得越快越好、时间充足可以往山谷跑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地震发生后,若身处低矮楼层,应尽快疏散到屋外开阔地带;若身处高层,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如床、桌)下或跨度小、刚度强的小开间的室内(如厨房、卫生间、承重墙墙角等)暂避,并用手护住头部。B项说法错误,遭遇洪水时,若来不及转移,应立即爬上屋顶、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救援,但不可选择高压电线杆避险,以防发生触电。C项说法正确,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应尽量利用建筑内部设施逃生,不可跳楼。D项说法错误,发生泥石流后,应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跑,离开山谷地带。故本题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常识判断】下列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忏悔录》——奥古斯丁

B:《人性论》——萨特

C:《正义论》——罗尔斯

D:《理想国》——柏拉图

正确答案:B

解析:A、C、D三项对应正确。B项《人性论》的作者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萨特的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9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18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3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6、【常识判断】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下面对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A: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罪名法定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

C:基本人权原则、依法解释原则、法治原则和经济中立原则

D:基本人权原则、罪名法定原则、法治原则和经济中立原则

正确答案:A

解析: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基本人权原则是指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自然权利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是由于这种自然权利受到侵犯之后,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我国宪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一章体现了该项原则。
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权力制约原则。社会主义宪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国家理念下,来规划国家权力的所属和运行以及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国家因实行三权分立而产生的诸多弊端,更强调国家权力行使中的互相配合,更强调国家权力的统一与行使效率。但社会主义宪法并未因此而放弃权力制约原则,我国现行宪法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约原则。
罪名法定原则。该原则是我国的刑法原则,体现任何犯罪的名称均由法律规定,他人无权使用法律未明文规定的罪名给他人定罪。
依法解释原则是宪法解释的具体原则,即有权机关对宪法条文解释时应严格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解释权。该原则并非我国的宪法基本原则,而是宪法解释的基本原则。
经济中立原则是经济学原则并非宪法原则。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7、【常识判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根据该建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我国“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B:

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

C:

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再翻一番

D: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正确答案:D

解析: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A项表述错误。该建议指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时期是指2021年到202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是2035年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十四五”时期末要实现的目标。

B项表述错误。该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表述错误。

C项表述错误。该建议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该建议并未提及“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再翻一番”。

D项表述正确。该建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1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1题

8、【常识判断】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正确答案:B

解析:“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A、C、D三项都是以“义”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B项则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故本题答案为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常识判断】关于生物净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的

B:海洋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

C: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净化,细菌起主导作用

D:生物净化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说法正确。植物叶片背面有大量的微小气孔,植物通过这些气孔进行呼吸,因此可以净化大气中的污染物。
B项说法错误。海洋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此外,还有酵母、放线菌和丝状真菌。
C项说法正确。淡水生物净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细菌,但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D项说法正确。生物净化现象在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净化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10、【常识判断】许多现代化武器采取了“隐身”技术,下列不属于“隐身”技术的是:

A:降低潜艇发动机噪音,采用喷水推进、电磁推进

B:改进飞机的外形结构,尽量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

C:武器装备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

D:释放多个假目标,增多雷达监视目标数量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降低潜艇发动机噪音,是隐身技术;B项减少或者消除雷达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使雷达监测不到自身,属于隐身技术;C项利用涂料吸收雷达波属于隐身技术;D项利用群体对自身进行掩盖,属于伪装技术。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