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政府部门对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各地方、各部门要________,不能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现行的法律法规大都针对传统经济,面对新业态、新模式时显得不适应,各地政府部门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监管,经常走一律禁止或________的极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革故鼎新 兼容并包
B:顺势而为 放任自流
C:因势利导 视而不见
D:有的放矢 推波助澜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似乎都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从第二空入手。
第二空,由选择词“或”和后文的“极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一律禁止”意思相反,表示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即含有完全不管的意思。B项“放任自流”指听其自然,不加约束或干涉,符合文意。“兼容并包”指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一般为褒义词,用来描述政府部门走极端的做法不恰当,排除A。“视而不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二者均不能与“一律禁止”构成反义对应,排除C、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2、【言语理解】不难理解,对人类艺术创造所怀抱的这种神圣感,会使我们像珍视大汶口的“日月山”陶尊、康王大盂鼎、米洛的维纳斯,或悲鸿先生失魂落魄地寻找他视同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那样去寻踪、朝拜和珍藏这些独一无二的人类秘真,直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永保之。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A:人类会对艺术像生命一样去珍藏,让子孙永久保存
B:只有对艺术创造怀有神圣感的人才有可能去寻踪、朝拜、珍藏
C:悲鸿先生对人类创造的所有艺术都充满了神圣感
D:除了“日月山”陶尊、康王大盂鼎、米洛的维纳斯外,就没有值得人类珍藏的艺术了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内容不符。题干中只提到悲鸿先生失魂落魄地寻找他视同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并不能由此推出悲鸿先生对人类创造的所有艺术都充满了神圣感,C项排除。D项使用“除了……外”关联词语缩小了原文内容,不符合题意。A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B:综合海冰实况、未来天气形势及海流预测分析,国家海洋预报台认为,“雪龙”船撤离的最佳时间窗口为当地时间7日凌晨至8日中午,这期间出现的偏西风有利于海冰冰情缓解,对“雪龙”船脱困有利。
C: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商家以次充好,骗取网络定金以及钓鱼网站等网络购物诈骗事件的频率和程度正在增加,网络资金安全已成为网络消费者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D: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中“频率和程度”一般都是修饰动词的,所以应该把“频率和程度”之前的“事件”删除或者在“网络购物诈骗事件”后加“发生”。另外,“频率和程度正在增加”也搭配不当。其余三项均正确。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4、【言语理解】有一个小孩,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这样的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到他的这个特点后,就建议他改学化学,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改学化学后,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A:父母不应过早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B:教师对孩子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人在本质上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之分
D:善于利用“缺点”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用奥托·瓦拉赫的例子说明,孩子在某一领域表现出来的“缺点”,只要善加利用,在其他领域可能就会变成优点并获得成功。A、B、C三项的表述与此无关。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40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0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0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
5、【言语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一些人分不清具体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加之有人为了短时间内推出本民族民俗文化,盲目迎合当下的流行需要,反而使自己的民俗文化变得________,出现雷同化传播现象,使大众对不同区域的特色民俗文化认知较为________,影响大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甚至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支离破碎 肤浅
B:不伦不类 模糊
C:名存实亡 混乱
D:面目全非 狭隘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句意是一些人盲目地将本民族文化与流行元素结合,导致民俗文化失去自身特色,变得四不像。“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名存实亡”指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两者填入此处词义程度均过重,排除A、C。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雷同化传播现象使大众对不同区域的特色民俗文化认知不清晰。“狭隘”指不宽阔、很局限,不能表示不清晰之意,排除D。“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填入此处可以表示各地民俗文化的雷同使大众产生认知障碍,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31题
6、【言语理解】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些规律逐渐显现出来,认识不到的话则会误导舆论和政策。劳动经济学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特别是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之后,求职者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单纯的大学毕业几个月之后的就业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可靠性不高
B: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有待商榷
C: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需要一定时间
D:求职时间长短与工作匹配程度成正比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如果认识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些规律,就会误导舆论和政策,接着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求职者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单纯的大学毕业几个月后的就业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有待商榷。A项“可靠性”表述太笼统,C项并非文段主旨所在,D项本身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7、【言语理解】“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谦受益”与“满招损”
B:“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C:“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
D:“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学习悖论”,并指出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然后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由“其实”引出破解“学习悖论”的方法。即空缺处所填句子是针对文段中的悖论而提出的解决方法。文段中悖论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A项是关于“自满和谦虚”的问题,C项是关于“积累和作为”的问题,D项是关于“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均与文段无关,排除。“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对应“知其然”,“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对应“知其所以然”便可破解悖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50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0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50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
8、【言语理解】诗与画,是既异质、又相通的两种艺术形式。诗是语言听觉的艺术。“宣物莫大于言”,说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曲折道理,非一幅画能表达明白,必须辅以语言文字;画是视觉造型的艺术,“存形莫善于画”,要把一件事物做具体逼真地描述,再多的文字语言不如配以一张画照来得清晰明了。诗与画的运用,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特点,能使艺术效果达到最大化。
作者认为,为使中国画的艺术效果达到最大化,诗与画的关系应是:
A:各行其是
B:唇亡齿寒
C:和而不同
D:珠联璧合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诗、画各自不同的功能,“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尾句说“诗与画的运用……能使艺术效果达到最大化”。由此可知,作者认为,为使中国画的艺术效果达到最大化,诗与画应相互配合,即珠联璧合。D项表述正确。
A项“各行其是”指各人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去做,与文意内容无关,排除;B项“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互相依存,利害攸关,关系极为密切,文段并未涉及两者利害相关的话题,排除;C项“和而不同”指和谐相处,但不盲从苟同,与文意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52题
9、【言语理解】企业培训,中国最热。场次频,人数多,规模宏,业者众,课程杂,消费巨。世界各地,管理培训如此热烈,落后国家做不到,发达国家用不着。最令人称奇的是,不仅《孙子兵法》《易经》都是管理学,连佛家、道家都上了企业管理讲台。笔者没有资格否认中国古代典籍包含部分的管理思想,更不敢说佛道没有人文元素的管理哲学。但是管理学就是管理学,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任何人都可以从人的修养的角度学习一切对人的修炼有价值的知识,但不必因为土豪的钱好挣就都拿管理学说事。
这段文字主要批评的是:
A:企业管理培训模糊了管理学的边界
B:企业管理培训用旧瓶装新酒
C:企业管理培训挂羊头卖狗肉
D:所谓古代管理思想大多是牵强附会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中国企业管理培训的乱象展开,由“管理学就是管理学,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不必因为土豪的钱好挣就都拿管理学说事”可知,文段主要批评的是模糊管理学边界的问题。B、C两项文段未涉及,D项脱离了“企业管理培训”这一论述对象,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46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46题
10、【言语理解】“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当代某位著名画家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减法”之喻,颇为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唐宋时期绘画的主要艺术风格
B:中国传统绘画在意境创构上的特点
C: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D: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尚“简”精神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简”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然后以画家比较中西方绘画异同的“加减法”之喻,引出我国传统艺术崇尚“简”的话题;最后指出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昭然可见。由此可知,文段接下来应对尾句提出的观点进一步论述,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以“简”为贵思想的影响。D项衔接恰当。A、B、C三项在文段均有提及,属于本文信息,通常不会在下文继续论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