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39

发布时间:2022-08-22 2:43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只有________勤俭节约,________铺张浪费之歪风________,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厉行 提防 漫延

B:力行 防止 漫延

C:力行 防备 蔓延

D:厉行 防范 蔓延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根据“只有……才……”可知,题意为要严格执行勤俭节约。“力行”侧重指亲自实践。“厉行”侧重指严格执行。“厉行”填入符合题意。排除B、C。第二空,“提防”指小心别人使坏,出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范”指采取措施防止不利情况和结果出现或发生。题意为要通过执行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之风盛行,以免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防范”填入更符合题意,排除A。将D项代入第三空验证,“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多用于抽象事物的扩展。填入也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23题

2、【言语理解】对受过27年牢狱之灾的曼德拉来说,最令人震撼的或许是他对自由的________:“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是他的________之语,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说,是狱中生活让他学会反思与处理痛苦,拥有了战胜苦难的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悟 感人

B:诠释 睿智

C:感悟 惊人

D:解释 智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冒号可知,其后内容是曼德拉阐述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因此,所填词语应表达向他人说明阐述之意。“领悟”指领会,理解。“感悟”指有所感触而领悟。均侧重指自己对他人或事物的理解体会,未体现出向他人说明之意,与文意不符,排除A、C。“诠释”指解释,说明。“解释” 指分析阐明,说明原因等。都有向他人说明之意,符合句意。
第二空,“睿智”指聪慧、明智,侧重英明有远见。“智慧”指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侧重聪明。此处用来形容曼德拉对自由的深刻见解,用“睿智”更为恰当,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7题

3、【言语理解】简单地说,综述主要是面向圈内人的,有时甚至主要是给业内同行看的,所以完全用纯专业的语言来叙述。但元科普著作就不一样,它的目标是本领域以外的人群,为此就需要由最了解这一行的人将知识的由来和背景,乃至科研的甘苦和心得,都梳理清楚,娓娓道来。这就是非亲历者所不能为的缘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综述与元科普的区别

B:综述与元科普的内涵

C:综述与元科普的共性

D:综述与元科普的联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综述的特点——面向圈内人,叙述语言专业;接着以“但”转折,提出元科普著作不一样,其对象是本领域以外的人群,需要由最了解这一行的人将知识的由来和背景等描述清楚。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综述和元科普的区别,即A项。
B项两者的内涵、C项两者的共性和D项两者的联系,文段都未涉及,均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5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0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5题

4、【言语理解】当下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给予了革命历史题材剧以创作的契机,但也有些创作者没有好好珍惜这一机会,只是迎合这些活动而草就,使得大量剧目________,不能成为保留剧目,从而造成了艺术生产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其中最大问题就是选材,选材不当直接导致剧种与题材的________。我们一定要考虑该题材是不是适合做成戏曲,是否适合该剧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鱼目混珠 脱节

B:稍纵即逝 断档

C:粗制滥造 偏离

D:昙花一现 分裂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有些创作者没有好好珍惜这一机会……使得大量剧目……不能成为保留剧目”可知,所填词语应表示不能保留、出现的时间很短、容易消失的意思。“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粗制滥造”比喻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二者均无出现时间短、容易消失的意思,排除A、C。“稍纵即逝”指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其与“大量剧目”搭配不当,排除B。“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填入恰当。
验证第二空,由后文“题材是不是适合做成戏曲,是否适合该剧种”可知,句意为选材不当可导致剧种与题材脱离,“分裂”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4题

5、【言语理解】天下太平的时候,朝廷是要推崇文化和学术的。考量文官的标准,不但要看他的政绩,也要关注他的文化修养如何。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做官要有“经略之才”,那么“知识就是力量”,文化修养就自然成了政绩的铺垫和补充,从上到下,恐怕都难以相信,一个“大老粗”会成为一个“治世能臣”。所以,在官场的圈子中,官员们的出身、门第、谈吐、书法、辞章、风度、名望、口碑等等,都是评价的标准。那么既然这样的比较成了一种“风气”,古代官员的“读书热”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

B:古代文官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C:古代太平时期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D:古代很多官员读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说文化修养是古代官员政绩的铺垫和补充。接着说在官场中,官员的文化修养是评价他们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后一句得出结论,由于官场中这种文化修养的比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读书热”。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A项表述正确,当选。
B、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C项“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6、【言语理解】在20世纪,失望于西方文明的一代求索者,面对着东西日趋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不满足前辈间接认知中国精神的方式,便纷纷踏上了东来“朝圣”的征途,开辟出直面对话的新途径。他们都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来根治西方社会弊病,期盼着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家文化的方略。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中国文化价值、分享中国思想精髓时,也难以回避前辈惯常的实用取向。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部分西方学者在理解中国文化时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B: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剜除西方社会弊病

C:20世纪是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D:东西交流的日趋频繁使西方学者接受中国思想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文段可知,“他们都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来根治西方社会弊病”指的是西方学者,B项的“中国学者”文段未涉及。C项,由“东西日趋频繁的交流和接触”无法推出“重要历史时期”这一说法。D项强加因果,东西交流的日趋频繁并非西方学者接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原因。A项可由“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接受中国文化价值、分享中国思想精髓时,也难以回避前辈惯常的实用取向”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正式报刊所持有的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家赋予出版单位专有出版权的标志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征

B:号码

C:代表

D:象征

正确答案:D

解析:空缺处要求填一个与“标志”近义的并列词语,D项最为恰当。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43.研究发现,一种名为CPEB的蛋白质与维持长期记忆有关,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这是大脑中连接神经的枢纽。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1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随着经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多,新的枢纽形成,老的则不断加强。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从上文可见,人的大脑能储存记忆的关键部位是:

A:大脑中连接神经

B:1万亿个神经细胞

C:突触

D:CPEB合成的蛋白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1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可知人的大脑能储存记忆的关键部位是“突触”。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梅克伦堡指出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采取的保护方法非但没有帮助保护名画,反而破坏了许多名画。
梅克伦堡对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保护名画的方法所持的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有肯定也有否定

D:不置可否

正确答案:B

解析:“非但没有帮助保护名画,反而破坏了许多名画”,可见梅克伦堡对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保护名画的方法持的是否定的态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在最困难的地方,往往________着巨大的创新契机。创新的灵感火花往往会在那些不便 捷、不舒服、不顺手、不畅销的困境中________,一个新领域或许就因此而生。生活中常见事物背后的创新故事就是对此最好的________。例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拉链,就是因为扣子太多扣起来费时而发明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藏 擦出 证明

B:潜藏 闪现 例证

C:蕴藏 迸发 诠释

D:蕴含 飞溅 注脚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闪现”多与“念头”搭配,“飞溅”多与“水花”搭配,二者与“灵感火花”均搭配不当,排除B、D。
第三空,“证明”多指判明真伪,常表述为“有力证明”;“诠释”指说明,解释,可与“最好”搭配。此处句意为生活中常见事物背后的创新故事是对前面观点的最好阐释,填“诠释”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