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35

发布时间:2022-09-10 12:45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战争文化研究运用了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来解释战争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远比运用单一学科解释要________得多,可以修正过去一些错误或存在________的观点,也可以对历史进行另外一种角度的解释或观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合理 偏差

B:科学 误会

C:深刻 误差

D:客观 分歧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观点”不会存在“误会”或“误差”,排除B、C。
第一空,由“可以修正……也可以对……解释或观察”可知,句意强调的是战争文化研究比运用单一学科解释更“合理”,而不是“客观”。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

2、【言语理解】支持男孩和女孩分开受教育的理论是,我们在生理或社会经验与社会需要上十分不同。以绘画来说,女孩喜欢画安静的生活、宠物或花朵,用10多种彩笔,喜欢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男孩喜欢画动态的东西,用不超过6种彩笔,喜欢灰色、蓝色和黑色等冷色调。这种区别是天生的,而老师夸奖女孩们的作品,会让男孩们觉得他们画的不对。但反对者担心,将男孩和女孩分开,会让人以为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根本的,这有违教育的根本宗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男女分校的理论与现实存在矛盾

B: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C:关于男女分校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D:教育实践应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中作者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关于男女分校教育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并没有表现出自己支持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故A、B、D都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分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成绩的取得不是仅靠美好的希望就可以达到,而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这道出了“积”与“绩”的辩证关系。
下列对“积”与“绩”的辩证关系解说不正确的是:

A:“积”是“绩”的前提

B:“绩”是“积”的成果

C:常“积”才能有大“绩”

D:要想“绩”必须“积”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任何成绩的取得不是仅靠美好的希望就可以达到,而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可知,A、B、D三项说法正确。文段只强调了“积”与“绩”的辩证关系,没有提及如何才能有大“绩”,C项无法推出。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2题

4、【言语理解】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官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第一段内容可知,A、B、D三项均属于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由第二段首句可知,“诗圣”名号为因,“忧国忧民”精神成为诗歌界主流理论为果,因此C项不属于称杜甫为“诗圣”的根据。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一些动植物为跟上环境变化的脚步,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与气候变化赛跑。落基山脉地区的芥末等植物从1973年到2011年,开花时间提前了13天。与40年前相比,阿拉斯加的鲑鱼到上游产卵区繁衍后代的时间提前了约两个星期。澳大利亚的车桑子的叶片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变窄了约2毫米。动植物的这些反应,说明它们自身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可见气候变化并不可怕,关键是变化的速度要在自然界的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让它们能够跟上这场赛跑,不会因为落后太多而灭绝。
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相符的是:

A: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将越来越小

B:植物提前开花、叶片变窄等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生存策略

C:全球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生物来说,是巨大的生存压力

D: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避免灭绝,正在与全球气候变化赛跑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原文“气候变化并不可怕,关键是变化的速度要在自然界的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无法推出A。由“开花时间提前了13天……动植物的这些反应,说明它们自身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可知B项表述正确。由“可见气候变化并不可怕,关键是变化的速度要在自然界的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要让它们能够跟上这场赛跑,不会因为落后太多而灭绝”可推出C、D两项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6、【言语理解】①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
②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
③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
④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的、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
⑤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的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⑥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②⑥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③④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②⑤

正确答案:A

解析:①以“首先”开头,属于分说的内容,不应作为首句;③总说文学与网络结合的过程,作为首句恰当,排除B、D。⑥中的“其中包括……机制、……方式、……制度等”,是对②中的“新通道和新机制”的具体说明,⑥应紧接在②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7、【言语理解】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来,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这段文字认为,国学研究应该:

A:古今贯通

B:西体中用

C:去粗取精

D:溯本求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指出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化常被国学研究剔除,由此造成国学断代的问题,最后指出“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要让国学连贯起来,没有断代。选项中能体现这一点的只有“古今贯通”。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

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顺着笛声看去,只见一个青年坐在湖边吹笛,这笛声吹得那么哀怨凄楚。

B:他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他的母校西乡一中任教,这次千里迢迢地作为校方代表也赶到北京来了。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本台今天中午将播出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就安全生产问题的电视讲话。

正确答案:D

解析:

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应去掉“这笛声”。B项语序不当,“千里迢迢地”应该放到“也”后面。C项中的“对象”和“面向”语义重复,应去掉“面向”。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体育竞技掺入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会驱使一些人走向极端。虽然目前运动员的自然能力仍占主导,但是如果有一天科技手段足以超越自然赋予的力量,运动员在日常不需要严格训练,而是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这与驾驶着摩托车去参加百米竞赛是否还有本质区别?这不仅是抛给体育界的问题,也将成为科学的两难。
“这不仅是抛给体育界的问题”中的“这”指的是:

A: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

B:科技手段的作用超过运动员的自然能力

C:让运动员的自然能力占据主导地位

D:体育竞技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走向极端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这”指的是前句的运动员借助科技手段超越自然赋予的力量获得成绩的这一情况,B项理解正确。
A项,文段说的是通过仪器或手术增强“运动员”的体质,而A项泛指所有人的体质,排除。C项与文意相悖,可直接排除。D项不能成为“科学的两难”,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

10、【言语理解】北京有大量历史文化保护区,它们是古都北京的文化________,而位于北京历史城区中轴线西侧的什刹海区域,更是以宁静而优雅的环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色 举世闻名

B:特征 远近闻名

C:标志 著称于世

D:指标 为人称道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如什刹海)是北京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其作为北京的文化“特色”和“特征”均不恰当,排除A、B。“指标”指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一般用数据表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不搭配,排除D。
第二空,“以……著称于世”为常用表述。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1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