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导致城乡在科技、人才、资金及土地等要素配置方面严重不均衡,并且农村的优质资源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集中,难以避免地造成农村产业萎缩乃至空心化。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消除城市优质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各种障碍,才能真正形成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条件。事实上,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好的地方往往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程度高的地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A:受制于城乡二元发展格局
B:需吸引城市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入
C:与城乡融合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D:应解决城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问题——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农村产业萎缩乃至空心化;然后给出对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条件;最后以“事实上”进行总结,说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好的地区往往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也高。由此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系。
A、D两项均对应文段第一句话,是背景和问题的介绍,未涉及“城乡融合”,排除。
B项对应文段第二句话的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是对“事实上”之后的内容的准确概括,当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1题
2、【言语理解】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________之处,就是市场中不同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________而各得其所。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渴望与膜拜,其实仍然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奇特 取舍 刻舟求剑
B:惊喜 碰撞 离题万里
C:赞叹 磨合 缘木求鱼
D:佩服 交汇 天壤之别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让人奇特之处”搭配不当,排除A。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与“博弈”词义相近,故此处所填词语应能体现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汇”体现不出,排除D。
第三空,由顿号可知,此处所填成语应与“南辕北辙”语义相近。“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离题万里”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题旨距离很远,毫不相干。“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结合词义可知,后者与“南辕北辙”更能对应。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4题
3、【言语理解】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和分离局面已被打破。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结果。因此,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已经出现了深度的融合
B:科技从业人员将面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C:科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D:科技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末句可知,“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当下科技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C项与此说法一致,当选。D项为迷惑项,“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与“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不是同一概念。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4、【言语理解】为了满足人们的肉类需求,目前有200亿只鸡、15亿头牛和10亿只羊占领着地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吃掉了世界30%的农作物,消耗着大量的淡水。研究显示,获得1公斤的牛肉大约需要消耗约1.5万升淡水,而收获1公斤的玉米或小麦只需要1500升。牲畜和禽类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气候也毫无裨益,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家畜产生的废气占全部人为温室气体的14.5%。
上面语段传递的信息是:
A:畜牧业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
B:肉类生产方式将逐渐被改变
C:素食是关系人们真正健康长寿、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因此将在全世普遍提倡
D:传统养殖业即将转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为了满足人类的肉类需求养殖了许多动物,然后介绍这样的生产肉类方式存在过多问题:大量侵占土地、消耗农作物和淡水、废弃物污染环境等。故文段意在说明当前肉类生产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对应B。
A项停留在问题层面,且不能对应开篇“为了满足人类的肉类需求”这一背景。
C项,“素食”在文段中没有相关表述,无中生有。
D项,“传统养殖业”扩大范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5题,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14题
5、【言语理解】
唐代是中国园艺起步的时代。唐以前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寻常百姓,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而到了唐代,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果实不堪食用的海棠便因此开始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海棠成为园林观赏植物中的明星,宋人常以海棠牡丹并论,在宋代花鸟画中便有以海棠为题的古画留传。而宋代之后,海棠已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花,历代都不少见。中国人喜欢海棠,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植于庭院,正是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中国古典园艺史的发展脉络
B:海棠在中国古典园艺史上的地位变迁
C:海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栽培植物的文化象征
D: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后期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唐代以前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接着介绍唐代以后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海棠开始得到重视;然后说明到了宋代海棠名气大增,宋代之后海棠地位更高;最后指出中国人喜欢海棠,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植于庭院,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由此可知,文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海棠在我国园艺植物中的地位变化。B项表述与此一致。
A、D两项均脱离了“海棠”这一主题词,排除。
C项的“文化象征”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生回忆版第31题
6、【言语理解】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人类能辨别1万种不同的气味。一只猎犬的鼻膜上有2.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端上皮和它的气味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表面覆盖着能捕捉气味分子的蛋白。气味受体蛋白共有300多种,分别负责不同的气味分子,可以产生大量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________________。而且我们的嗅觉很容易训练,短期内可见惊人成效。在实验中,如果暴露在单一的花香中,人只要3分半钟,就能极大地提高对这种花香的辨别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气味信息直接进入嗅觉皮层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B: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气味模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C:这也就是人类能够辨别1万种不同气味的原因
D:因此对人类来讲嗅觉仍是第一大感官知觉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空缺处前面句子中的“300多种”“大量组合”“大量的气味模式”可知,此句强调的是人类能识别的气味种类多。A、B项脱离了这一语境,可排除。D项的“第一大感官知觉”过于夸大,从文中无法得出。C项的“1万种”紧承前句的数字,且与首句内容呼应。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宋代真是大发宏愿的时代,绘画写实技巧________,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与自然物象________。恰恰宋代又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双峰对峙,正是“图像证史”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炉火纯青 不分轩轾
B:目无全牛 不分畛域
C:登堂入室 不谋而合
D:登峰造极 不爽毫厘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填入词语修饰的对象“绘画写实技巧”。“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或做事情达到纯熟的地步。一般主语是“人”,不能是一个“时代”,排除A。“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主语也是“人”,故排除B。“登堂入室”指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水平。“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C、D两项词义符合语境,备选。
第二空,文段强调的是绘画写实技巧高超,作品与真实的自然物象非常相似。“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爽毫厘”形容一点不差。比较可知,只有“不爽毫厘”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8、【言语理解】下列几个句子按顺序排列,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同时加入了某些不可预测,也无从了解,充满神秘和魔力的含义
②原创性是一个经典排行榜的前提要求,在原创的东西里加入陌生感,从而使你的作品更具持久魅力
③陌生感这个概念扩充并丰富了传统原创性这个提法
④正是这种原创力的爆发,成就了一件艺术品,使得几代人都为之着迷,不断地讨论,并且对它产生敬畏和喜爱
⑤陌生感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全部吸收”的那类原创的东西
A:②①⑤③④
B:⑤②①③④
C:⑤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⑤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②句说的是原创加入陌生感会使作品更具持久魅力,其后接①句衔接不当,排除A、B、D。验证C项,⑤句引出陌生感是什么的话题,③①介绍陌生感与原创性的关系,②④论述原创作品中加入陌生感后对作品的影响,符合逻辑。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1题
9、【言语理解】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②在这一轮新的变革大潮中,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使之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③同时创造着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着国家治理新领域
④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着社会生产力新变革
⑤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A:⑤①④③②
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⑤④③①②
正确答案:A
解析:①的“每一次重要变革”是针对⑤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而言的,故⑤①应紧密相连,排除B、D。③的“创造着……拓展着……”是紧承④的“引领着”而来,故④③应相连。②的“这一轮新的变革大潮”指的应是④的“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故②应紧接④③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21题
10、【言语理解】①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
②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
③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
④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
⑤是渴望从忙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⑥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
⑦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
将以上7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③⑥⑤⑦①
B:④①③⑥⑤②⑦
C:④③⑥⑤②⑦①
D:④②⑦①③⑥⑤
正确答案:D
解析:③以“但”开头,是对①“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转折说明,故两句应相连,顺序为①③,排除A、C。B、D的区别在于②⑦的位置。②⑦是对“秋是要偷的”原因的阐述,故接在④后更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